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一直很疑惑,在没有学生时代条条框框的评分体系下,一个人如何才算工作能力强?通过和身边的一些前辈聊天,发现答案似乎很简单,就是“把事情做成”。不管是老板给的任务,还是自己主动争取的事情,如果结果能符合预期、达到目标,就能建立他人对你的信任。
听上去似乎只用埋头干就行,但其实不然,为了更好地提高自己做事的效率,在目标和结果之间,需要在众多解决方案中,选择一个最高效的方式。而一个人能力的高低,除了用结果说话,更是体现在这个解决方案的选择。
我之前对解决方案有个认知误区,认为作为一个项目的负责人,我得负责解决方案中涉及的所有子工作。后来看了《原则》,才意识到作为项目负责人,更重要的是做好『系统的设计者』。就像平时看电视剧,我们站在上帝视角来看剧中的人物。对于要完成的这个项目,我们同样得从更高层 次,把它看成是一个系统。而我们作为负责人,要从“整个系统的设计者”的角度,来俯看这个项目。
为了让这个系统顺利运行,最终能达到我们想要的结果,我们需要设计每一个零部件如何运作(也就是拆解为子任务的过程),结合系统最优解,安排最合适的人负责每个零部件的运行(也就是安排子任务的执行人)。
如果自己恰巧适合完成某任务,可以给自己分配任务,作为任务执行人。但需要注意的是,“我”,最重要的仍然是作为这个系统的设计者,然后才是系统某个任务的执行人。有了这样的区分,能防止自己一头栽进执行细节,从执行者身份抽离出来,站在更高角度有个完整的项目规划。同时,也能更客观地看待自己,不让自己承担不应该或者能力范围外的子任务,而且当发现自己作为任务执行人表现糟糕时,为了整个系统的最大效益,会更愿意直面自己的不足,快速替换人选。
举个例子,作为产品经理,我之前总是期望所有好的产品点子都是我自己想出来的,当我的想法被人质疑时,第一反应会处于抗拒的状态。因为这个时候,我只把自己局限于“想出好的产品想法”的执行人角色,没有意识到自己更重要的是做好系统设计者,即做好产品功能的整体负责人,最主要的目标是确保上线一个符合用户需求的功能。
当我切换角色,从系统设计者角度出发,当有人质疑我的产品想法时,其实是多了一个人一起担任“想出好的产品想法”的角色。这对于实现整个大的目标来说,是一件好事。当人家的想法的确比自己优秀时,甚至可以把自己解雇,让他来担任这个角色。即使没人主动提出反对的想法,为了更好地完成系统目标,我也可以增设『挑战产品想法』的任务和执行人,来为产品想法把关。
在这样的系统观下,身边的一切都是自己可以调动的资源,包括自己的老板。关于老板,可能是受到学生时代的影响,一开始我看到老板总觉得和看到老师一样,遇到问题会不敢去找老板,害怕暴露自己的不足。后来在某次和老板的谈话中,我鼓起勇气分享了我的这个困惑,我才意识到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老板最关心的是我能否达成目标。当遇到问题时,重点应该在于快速解决问题,有必要时,是完全可以利用老板这个资源。
当然,这样的心态转变需要一些时间,毕竟主动承认问题仍然需要勇气。那么如何去获得这个勇气?仍然是利用这个系统观去思考。即使执行某个任务会有短期的负面影响,但是只要能为整体的系统目标带来正向的收益,那么做这件事情就是有意义的。这样一来,就能让自己摆脱短视,真是个很棒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