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 王俊杰猛
评弹历史:古代没有水枪,人们怎样消防灭火?
我国古代并无消防员之称,而是称“火师”。
周称司煊、司耀,宋代称防隅、潜火军;元代、明代称救火兵丁;清代初年称防范火班;清代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消防”一词从日‘本舶来,才有消防队之称。
公元1023年,宋仁宗赵桢登位后,即制定了严密的防火措施,降旨在京厢军中,挑选精干军士,组成队伍,建制为专事消防机构———军巡铺。
军巡铺作为我国专职的消防部队,其创建之早,组织之严密,器械之众多,制度之完善,恐怕在世界消防史上也是史无前例的。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城中,“每坊巷三百步许,有军巡铺房一所,铺兵五人。”这些军士都经过严格训练,技精、艺高、胆大、责任心强,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夜间巡警”,督促居民按时熄灯,消除火灾隐患。为及时发现火警,军巡铺还在“高处砖砌望火楼,楼上有人卓望;铺兵轮流更替,昼夜值班,风雨寒暑不避”。
发现火警,及时报告。在扑救中,各支部队配合密切,有的警戒弹压,维持秩序;有的救护,安置受伤居民;有的抢救财产;有的运水灭火,纹丝不乱。故而“每遇火发扑救,须臾便灭”、“不劳百姓”。
军巡铺的职责,既在灭火,又在防火。当时“京都禁火甚严”,时至夜半,不论官宦、百姓均须定时熄灯,不得违逆。夜间巡逻兵士走街串巷,检查监督火禁的执行情况。如有夜间祭奠死亡者,均须在子夜以后进行,并事先报告军巡铺,使铺兵记录在案,以免误将祭祀烧纸钱当做火警,在城内引起惊恐混乱。当时,身为枢密使的狄青夜中奠祭,因疏忽未向军巡铺报告,被望火楼上的军士发现,急忙通知铺兵出动,结果闹了一场虚惊,狄青也为此深感不安。
八国联军侵占天津后,在天津划分了各国租界,为防租界内火灾,意大利侵略军招募华人组织官办救火会,随后英租界也组织了天津志愿消防队。1902年,清朝政‘府在天津成立南段巡警总局后,救火会便交由我国监管,改称南段巡警总局消防队。这便是我国第一支消防警’察队。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朝中’央政‘府成立巡警部,下设有消防处。
皇家消防队队长由巡警部的最高行’政长官、官衔称作“尚书”的徐世昌担任;消防处的最高行;政长官称作“统带”,副职称作“帮带”。
皇家消防队队员是由年轻力壮的太监中挑出来的,其职责是驻守皇宫、西苑和颐和园,保障皇家消防安全,消防设备大多是从日‘本进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