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小学四年级,刚转进一所新学校。上下学过马路我有些不放心!一天中午下班,打电话给女儿,叫她在过马路的地方等我一起走回家。电话接通,女儿“喂”的那一声是哭腔。当时我意识到孩子在学校可能受委屈了。走到过马路的地点,女儿正好也走过来了,一看到她,像是哭过的样子。随即我询问原因,孩子先是不说,我猜了几种情况,她都说不是,只是问到是不是和同学出现不友好啦!孩子不言语,不说是,也不说不是,突然眼泪就稀里哗啦地,说话声音呜呜啦啦地,声音也听不大清楚。大意是同学说她是小偷,委屈地不成!作为孩子的妈妈,看着她哭的伤心地,我也心疼地眼泪要下来!
起因是孩子与同学有同样颜色的便利贴,第三个同学把孩子的便利贴借走给了那个有同样颜色便利贴的同学,之后告诉女儿因为两沓是同样的,所以是女儿偷了那个同学的东西,女儿一时不知说什么好,班里的其他同学有说女儿没偷的,有说是女儿偷的。估计是孩子不知怎么应付状况,只有急的哭。从小到大女儿没有拿别人东西的习惯,这一点作为妈妈是了解的。
“小偷”两个字,是很敏感的,别说孩子承受不了,妈妈听见也难以接受,乍一听到也很生气、很激动。中午刚一进家门,我就给女儿出了好几个主意,有一个主意是让女儿不要她的便利贴了,但去跟同学大声说清楚,她没有偷东西。孩子奶奶听见后,说我出的什么主意,不赞同,教孩子这次一定要拿硬,去把自己的东西要回来,否则以后东西还要被别人硬抢去。
吃完午饭,洗碗的当儿,冷静下来,仔细想了想,觉得孩子奶奶说的也是有道理的。东西不值几块钱,可是问题不是几块钱的事。突然联想到以前我在单位莫名被处分的情况,突然意识到以前我自己遇到冤枉时多么软弱,或者说当时我是不会如何处理问题的,只知一味退让,才导致不该自己承担的责任或者该是别人的事自己却承担了。这几年在基层机关工作,见过的欺软怕硬的现象还少吗?我怎么可以把自己的这种软弱又无意识的教给孩子,让她在以后的路上不会解决遇到的问题,而经受委屈呢?
最近听过一个老师的音频,关于其朋友在网上订机票被坑之后,在维护自己权益的过程中发生了的一些状况,委屈的不得了,老师教其朋友用只讲事实不讲情绪及其他的方法写了一篇微博,最终问题得以解决。
孩子被冤枉成小偷这件事,事实是孩子没有拿过同学的便利贴,如果孩子不去澄清,不清楚状况的同学和老师,在以后可能会把孩子看作“小偷”,遇到同学东西不见了,首先会想到是女儿“拿”走了。这样对女儿以后在学校的处境就很不好,尤其是孩子才转到新学校,最近已经有遇到被欺负的现象,必须借这件事,给一些故意生事的同学一些警告,给他们一个女儿不是好欺负的影响。女儿学校教室里是有监控的,我告诉女儿,首先找到第三个同学(借走孩子的便利贴,并给有同样颜色便利贴同学的人)要回自己的东西,如果她不给,就说一起去调监控。
晚上回家,看见孩子是开开心心的状态,我放心下来。孩子告诉我,她去要她的东西,同学不给,说辞还挺多,女儿随即要求一起去看监控,证明自己清白,同学即刻换了说法,不承认自己说过女儿是小偷。旁边有之前欺负过女儿的同学立马就说:“某某某你还厉害的很”!
孩子经受的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说明以前我的“凡事无原则退让”的处世方式是存在问题的!学校就是一个小型社会,每个学生言行的背后都是由有着不同价值观的家庭来支撑的。孩子这颗“小树”能否茁壮成长,不仅需要我们做家长的时刻关注,还需要我们与孩子一起成长,才能引导我们的孩子去正确面对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