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玩丹顶鹤保护区

老同志心血来潮要去湿地保护区看丹顶鹤,我摇头,丹顶鹤冬天从黑龙江扎龙保护区飞来盐城,春暖花开的季节迁徙离开盐城,飞去扎龙了。时节不对,没有什么看头的吧!

但细想,丹顶鹤保护区距离很近,住在同城,我却一次没有去过,别人提及我是一问三不知,未免有些惭愧,于是决定与他一同前往。

果然,保护区内冷冷清清,游人稀少。

先看墙上介绍,得知丹顶鹤先于人类6000万年出现,哇,多么庞大的数字,几乎与恐龙灭绝发生在相同的时期,如此说来,丹顶鹤当之无愧地称作仙鹤了,不由得肃然起敬。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把鹤写进万古流芳的诗经,已经是若干万年之后的事情了。银河浩淼,人生百年,旋生旋灭都算不上,快得连眨眼一下都来不及。

野鹤飞走了,既来之,则安之,也得走一走看一看。

想不到有意外的收获。

万亩景区,四处空荡荡,一个收费项目没有,而且路两旁,杂草丛生,灰尘仆仆,一副蓬头垢面毫不修饰的模样,真是大块人心,因为我仿佛来到小时候经常割猪草的旷野。

意外之喜还在后面。

保护区内除了开辟的几条人工通道,走到哪里都能看到盐蒿、河塘、芦苇与草滩,并且几乎都保持原生态。怪不得丹顶鹤每年深秋飞跃迢迢关山从北方迁徙到南方,因为这里有绵延不绝的自然湿地,有赖以生存的气候与环境,有适合休养生息的盐蒿、河塘、芦苇与草滩。

我欣喜若狂地踏向一条条幽静的小路,隐匿在草滩、盐蒿、芦苇、河塘间的那些幽静小路,我一条也不放过,万亩景区似乎专为我们两人开放,所以,我们没有丝毫陌生与未知的担忧。探险一样的刺激,这种感觉是不是爽到爆?

河塘很宽阔,环形木桥很窄,没有任何遮挡,我踏上去的时候,觉得风很大,在用力推,似乎要把我推到河里。我有些害怕,踟蹰不前了。

木桥狭窄有百米之长

老同志内心也忐忑,他同样多年没有走过这样的小木桥了。

没有任何防护措施,没有任何监控,四周一个人没有,我们如果掉下河,就是喊破嗓子,也不会有人知道。

想要退回芦苇滩,可我不甘心,也不愿意放弃这个机会。芦苇荡边出生长大的人,如果连小桥都不敢过,岂不贻笑大方,还配称之为芦苇荡里的人?

于是,我把拎在手里的包斜挎到身上,腾出两只手一心一意地维持身体平衡,再一步一步地往前走。老同志想要拉我,我倔脾气上来,甩开他,就这样边走边怕,边怕边走,终究走过长长的狭桥。

站在芦滩岸边仔细看,这片河塘虽然很宽阔,但估计很浅,因为四周都是芦苇,相当于湿地,如果河塘很深,木桥两侧必然加上护栏。这么一看,就没有那么害怕了,但刚才走在桥上,风确实很野,猎猎呼呼,就像火车疾驰,还是叫人心悬悬的。

接下来,见草滩就走 ,见芦苇就钻 。有芦苇密集处,站立着一两棵桑树,枝干上缀满桑椹枣子(方言),触手可及,我随意摘了吃,纯天然味道,可惜肚子太小,吃不了太多。我们估计,这些树属于后来人工栽种,自然生长。

满树桑椹个大味甜

沿着木桥行走在幽静的芦苇滩里

芦苇滩一望无际

茂密的芦苇

临近东海海水混浊

走半天一个人工作人员没看见

飞鸟特别多

我一边蹦哒,一边吃桑树枣子。仿佛又回到小时候,但又有不同,小时候芦苇荡里没有桑树枣子可吃,小时候身边有父母。

芦苇荡看上去无边无际,自从我们进入景区,半天时间没有遇见一个工作人员,也没有看到游客(在徐秀娟故居才遇到三个) ,似乎无论我们做什么都不会受到管束。

真是有说不出的开心 ,这种自由、快乐与满足从来没有过,犹如进入蛮荒之地,可以放浪形骸,内心却没有半点不安,若要完全形容这种感觉,只能说我是一匹脱缰的野马,尽情地奔驰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

风大得要手捂帽子

离开芦苇荡与草滩,接着来到珍禽区。因为野生丹顶鹤迁徙去了黑龙江扎龙,我们能看到的就人工孵化的丹顶鹤,俗称家养丹顶鹤。体态和造型与野生丹顶鹤没有明显区别,但因为常年圈在芦苇和草滩里,习性、飞翔以及野外求生的本领,与野生丹顶鹤估计有很大的区别。

返回半路,我特地去了徐秀娟故居,她是黑龙江人,跨越千里来到盐城,为国家级丹顶鹤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救幼崽丹顶鹤溺水,献出了年轻鲜活的生命。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就是为她而作,一段时间传唱度很高。

让我感叹唏嘘的是,现如今保护区内都是满眼芦苇与草滩,上世纪86、87年,必然更加荒芜,渺无人烟处,23岁的徐秀娟哪来的勇气与胆量独自守着几间草房子和一盏煤油灯?普通人不说刮风下雨的夜晚,就是寻常白天怕也没有勇气与胆量逗留片刻。

游玩接近尾声,路两旁林木森森,树叶婆娑,浓阴匝地,鸟儿绕树飞旋,叫人感觉不到丝毫夏天的燥热。

清风徐来,突然闻到芬芳的味,用力嗅,青涩的味道中带着甜与香,我停住脚步四处寻找。

楝树繁花满枝

斜斜的河坡站立缀满白紫小花的树,抓住灌木攀上前,再闻一闻,没错,刚才闻到的清新芬芳就是从这棵树上散发出来的。

老同志恍然大悟,说这就是楝树,小时候门前屋后经常栽种,现在很少见。

他开始滔滔不绝地介绍起来:楝树寿命短,不容易成活,但材质细密坚硬,抗压强度大,不容易破损,不容易变形,比槐树、柳树、榆树之类结构好太多,那时家里做条台和方桌大多采用楝树。

想起来了,现在我家里伏在上面看书的那张小方桌就是楝树打的,成家时他父母送来一张方桌和两床棉花被子。饭桌多少年一个模样,确实没有松动歪斜过,性能决定使用。

一路朝前走,一路张望,楝树东一棵西一棵,河岸一棵河坡一棵,等于花香一路送我们走出景区大门,给这趟游玩镶嵌上一个香喷喷的尾巴,不能算是虎头蛇尾了。

朋友听我说看丹顶鹤,也是不以为然,季节不对,根本没有玩头。

也许事实如她所言,景区寥落得很,荒芜得很,可是有芦苇、草滩、盐蒿与河塘,还有桑椹随便摘了吃,还有楝树香味扑鼻,她不知道我满足得不得了。

收获超乎想象,不虚此行!

说到底,像我这种因循守旧的人,欣欣然奔赴的还是自己的出生与来处,因为出生与来处已经烙印记忆的深处,一旦遇到与儿时相似的场景,构建身体的每一个细胞,犹如饥饿已久看到美食,毫不迟疑地扑上去。

而这一切,是不由自主的,是情不自禁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