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读起来确实是令人费解的。我也是只有午夜时分万籁俱寂,才能认真读进去。因为每一句话都艰深难解,稍有不慎思绪就跑了。如果能了解点日本古代艺术史,再有点文学常识,读起来一定会非常有趣的吧!
非人情
这本书说到底,是夏目漱石对于,艺术,人生,社会,哲学,以及自我的思考。非人情的主张,是这本书的骨架,到不能理解处,都可再去思考什么才是非人情。
本来我不应该去解释这个东西的,因为不同的人理解绝对不同。我所能体悟更深一点的就是,本来平常我也经常这么思考,没想到这种意识,都能拿来大书特书。于我倒是非常欣喜的。
夏目漱石对于景观的描述,似乎有一种克制。这应该是日本人骨子里的审美倾向。从《源氏物语》起,物哀的审美在日本文人和艺术家,诗人的心里开始根深蒂固起来。后又延伸至,幽玄,诧寂之情。似乎日本文艺皆源于此。
但这本《草枕》在此情怀之外,有更多超凡于此的思考。在个人的审美之外,有更多社会人情,不假思索的审视。所以读起来很累像梭罗《漫步的艺术》。但好在日本文化骨子里有中国文化的另一种延伸,所以语言构造倒是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
夏目漱石作为日本的大文学家,其书的深刻性自不必言说。更难能可贵的是,读其语言倒似有一种儿童般的天真和直率的洞察。怪不得吉卜力工作室寻求灵感,只看三种。儿童文学,战争,夏目漱石。童话让你保持天真,战争让你深刻,夏目漱石拥有这两种。
怜悯
书中有一段,作者与一个女人名叫那美的悱恻故事。看的时候似乎能读出一些爱情的味道,但用爱情去定义,似乎俗气了一点。此种相识,似乎没有世间丝毫烟火气。像是总是隔着一层面纱,影子与影子之间的交往与想象。
那美小姐更似乎是作者,非人情之说在人世间的一个表像。只可远望,绝不可靠近。他们的交往,只不过是是一眼就望到了尽头的缘,不是太短暂而是一眼万年的漫长。
只是作者用以,那美小姐的怜悯之情,做为结局。第一次读觉得这就完了,好像还有无尽的故事可以说。但此刻却又似乎明白了些。
作者草枕之旅行,是非人情的旅行。换句话说是上帝角度的自我前行。要杜绝自己人情是非的考量。此种境界是人生中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之境界。最终又感受到那美小姐的怜悯之心,从而可以入画。也不过是返璞归真,望山是山,望水是水之境。遨游天地外,最终还是回到了人世间。
所以能想到此,这就是最好的结局。
战争
这本书写在二战,正是侵华战争的时期。书中那美的弟弟久一,和她的丈夫野武士。正是被送去东北参加战争,应该是伪满洲国,918事变之前。
读的懂是能非常深刻的感受到书中的反战情绪的。作为被侵略国从小就对这场战争充满了仇恨的情绪,觉得非黑既白的世界只有仇恨可以湮灭。但此刻在这本书面前,原来在战争面前,没有谁能幸免的。在战争的苦难面前任谁也会有怜悯之心吧。
怜悯是人类所能拥有的最接近上帝的情绪,所以战争当前,所有的胜利,所有的正义。也比不上怜悯之心。你能体会到此,不襟感慨,为何会有战争?可你绞尽脑汁得出结论,这是避免不了的。就像因果轮回,有人在,战争就在。有什么办法呢?能有什么办法呢!
刚看完书只能稍作整理一下凌乱的思绪,怕以后会忘。
不要朝我借书,因为我舍不得,淘宝上不过10几块钱,买一本能看进去,受用是无尽的。
《读草枕》|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