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卜猫
000
卜猫和这本书的缘分比较特别,因为是在椭圆上运动的时候看完这本书中文译本的电子版。
这本书传达的对于写作的感悟大胆、丰盛,引人入胜,很容易读下去,减轻了不少运动的酸楚。
但其实这本书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引导大家正确认识写作之于每个个体的意义。
001 写和不写大不同
平时大家都需要说话,和别人交流,其实从这个角度来看,写作就有一些类似于“自言自语”,自己和自己的沟通。
当然如果心里有对这篇文章读者受众定位的时候,又另当别论,这个时候的写作内容就需要不那么私人化,至少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顾虑到读者的感受。
但写作的好处在于,思考的内容能够着笔、保留在某种介质当中,可以反复阅读或者修改,而且写作的时候,思路之间更容易黏连,你可以翻几页,很容易地就能够看到自己几小时之前写下的内容,知道自己当时的思路和想法,而单纯的自言自语或者录音,恐怕就没有那么方便。
每天写作,坚持一段时间,就会发现自己的表达能力比以前好太多,因为常常在没有听众的时候在纸上或者电脑上“自言自语”,练习表达和措辞,一到即兴创作的口头交流时刻,就非常容易说出一些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内容,给自己增加更多的机会。
如果不写作,你甚至会无从知道自己的想法,因为你或许在接受某种外界刺激的时候,有过混沌的感受,但经历一些生活琐事,如果不再去深入挖掘,很有可能就要就此错过了——这是很可惜的一件事,因为不去写,你永远也不知道你会写出什么,有的时候写着写着,你甚至会诧异,原来自己是这么想的!持续不断挖掘下去,就像是在开发自己内心感受的宝藏,矿脉愈加清晰,你用生命经历过的那些体验愈加鲜活,那个时候,或许你再也不会对时间的流逝和年龄的增长有隐隐的怅惘,因为你已经拥有用来对抗时间流逝的最好武器——写作。
002
国外的写作学当中,用比较哲学的方法定义了写作的整个过程。
写作的主体,就是文章的作者,拥有能够反映外界事物的能力,TA能够从一定的目的出发,自觉地进行写作活动。
从摄取、感知、构思、提炼写作内容全方位进行文章创作,写作主体始终处于主导的地位,统领写作这一过程的走向和发展。
有主就有客,既然写作主体是作者,写作客体就是客观外物和社会生活,是写作这个活动的源泉活水,为主体提供源源不断的写作材料。
只要写作主体受到某种刺激,主体所需要表达的事物和现象就充当了写作客体,当然写作客体固然会收到写作主体的支配和操控,但它同时也会对写作主体产生约束和影响的反作用。
003 创建自己的文字世界
经过对写作过程的观察,不难总结出一个写文套路,就是从感受到构思,从构思到成文。
写作活动的起点永远是感知,如果自己对外界麻木不仁,什么都无法激发创作欲望,变身“矿物”,那就自然无从写起。
但这种情况其实是很难遇到的,因为大家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感受到外界事物、信息,差别只在于感受的深刻和细腻与否。
伍尔夫就能够通过盯着墙上的一个小黑钉子,一直联想、伸发,直到写作完成一部意识流小说。
生性敏感的作词人可以在雨天里,通过观察窗外不断掉落的雨水,触动自己某次失恋的伤情经历,结合拿到手上的旋律,谱上合适的歌词——可能一些偏向于理科思维的人非常难以理解这中间的机制,所以说好的作家都是感情丰富的人,因为感情丰富就容易带来感知的丰富和多元化。
无论大家的神经是否敏感,笔触是否细腻,都应该朝这个方向多多发展,因为能够感知的内容越多,不但可以写的内容会相应增加,其实也会增加你的生活阅历——想知道一辈子掰成N辈子过的感觉吗?那就开始写作吧,假以时日,你的感触和反思会让你的人生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