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人母,既是一种障碍,也是一种力量;
是考验,也会犯错,也是成就和奖励。
文 | 衿语
眼看着3.8节日临近,它的名字也从“妇女节”,生出了许多花名,比如“女生节”、“女神节”、“女王节”,越来越飒越来越霸气。
可无论如何,我们都很难忽视这一群体中,一个对女人一生来说极其重要的身份——母亲。
作为一个生育了2只小神兽的母亲,今天想要分享的这本书,简直可以说让我又像是重新生了一次孩子。
这本书写于1970年代末,作者采访了当时在伦敦生育头胎的66位女性,她们有着不同的家庭、职业和教育背景,但都面临着自己人生中一件改变命运的头等大事,那就是“初为人母”。
作者不是以教科书式的指南形式来告诉读者生孩子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而是真实呈现了这些素人母亲从孕期到分娩,以及产后各个阶段的身体感受和内心变化。
尽管从成书年代上看略显久远,但从当时伦敦作为工业化大城市的社会发展背景,以及孕产医疗水平和人们意识观念来看,却与如今我们所处的状态并无相去甚远。
生育,这一古老而又随着社会发展不断被赋予新的文化意义的事,对于每个个体女性来说,代表的是一系列人生经历中比较显著的“初次体验记忆”。
它在构建自我评价、人生轨迹中尤为重要,也是成为母亲的转变对于女人来说重要的原因之一。
在这本书里我们能看到,从怀孕到生育的9个月里,多少人从惊慌失措到提心吊胆,从如愿以偿到满怀期待?
一朝分娩,又有多少人从痛苦到狂喜,从欣慰到焦虑到无所适从?
产后一系列的适应和挑战,伴随的又是多少身心疲惫和来自孩子的情感回馈?
成为母亲不仅仅意味着角色和工作的转变,更涉及对一个人个性的重塑。而初次分娩的意义,更在于对一切未知所带来的转折与冒险。
一个孩子的诞生,影响的不止是母亲,还有父亲以及整个家庭的状态。
但这种幸福的负担,只有经历过才能切身体会其中的满足感、成就感和骨肉相连的亲密感。
01
十月怀胎的心路历程
当知道自己怀孕了的那一刻,你会是什么反应呢?
或许有人因为意外怀孕而感到诧异吃惊,甚至是害怕后悔;也有人因为备孕已久感到惊喜和兴奋。
乃至在之后孕早期的几个月里,内心仍然五味杂陈,思绪复杂着。
然而在我们生活的社会文化中,好像一个女人有了准妈妈这个身份之后,就应该是喜悦之至的。
这种专断强大到如果一个女人没有表现出强烈的喜悦之情,大家都会觉得她有点不太正常。
而只有怀孕的当事人才清楚知道自己面对这一消息和现实,是怎样的真实感受,因为这其中毕竟交织着情感、经济、以及对未来规划等诸多个体因素。
随着进入孕晚期,尽管已然接受和适应了新的身份和事实,但随之而来的是对胎儿健康、分娩恐惧以及对通向未知旅程的各种忧虑。
一方面是因母性而衍生出来的照顾陪伴孩子的渴望,一方面是对因此而可能面临的职业放弃的纠结与迷茫。
工作还是家庭,这是个问题。这种两难的矛盾甚至会持续到漫长无边的产后数年中。而这显然是只有女性才需要面临的抉择。
是否去“工作”绝对不只是家中几个人挣工资的问题,还涉及孩子的需求,以及母亲作为独立个体自身需求的合理性。
《初为人母》
尽管这段时期焦虑和担忧时而来敲门,但对于即将来到这个世界的小生命的期盼,和成为真正母亲的憧憬,是一种很好的调剂。
02
一朝分娩,前路漫漫
9个多月的辛苦与不便,终于要迎来“卸货”的一天。可面对突如其来的各种可预见不可预见的情况,初为人母者终究还是一次次地陷入茫然和慌乱中。
见红该怎么办?破水了要怎么做?要不要催产?要不要无痛分娩?可不可以不侧切……
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扑面而来,一点一滴的羞耻感荡然无存,这就是一个产妇需要经历的富有人生转折点意义的一道关。
记得自己生大宝的时候先见了红,却迟迟没破水,直到最后被人工破水。看到安静的“哥哥”完好无损地躺在小推车上,我瞬间泪流满面;
生小宝的时候夜里突然破水,惊动还在梦中的“爸爸”,恍惚之间一路躺进医院,一顿操作猛如虎,直到滑溜溜的“弟弟”趴在胸口,虽无惊喜却仍感恩。
那一刻的感受,孩子健康落地,似乎所有的辛苦和疼痛都不值一提了。
然而,随之到来的困难和挑战却早已在伺机而动。产后身体的恢复、哺乳方式的选择、宝宝不分昼夜的哭闹、各个阶段生长是否达标……
所有的这一切,都牵动着母亲的心,也都可能成为产后抑郁的那根“稻草”。
看到书中那些母亲的自述,我几乎能马上联想到自己的朋友们。
有人经历了顺产剖宫双重疼痛生下女儿哭得一塌糊涂,坐完月子抱着孩子望着窗外目光呆滞;
有人从孩子出生那一刻起,就一直担心孩子体重不达标,时刻放心不下孩子寸步不离,焦虑至极;
还有就是自己为了大宝咳嗽到处奔波,因为小宝夜里哭闹整整产后一年没有睡过整觉,而历历在目的过往。
总有人告诉你该这样做那样做,然而对于初为人母者,他人的建议只是冰山一角,坚实的情感支持和实际帮助才是最关键的。
好在这所有一塌糊涂的背后,还有母子间的情感建立和回报。
看到孩子在腹中慢慢成形,离开母体成为独立的个体渐渐长大,会笑会翻会爬会走会咿呀学语。
作为母亲无限的爱意和奉献,欣喜、成就与自豪感,最终也汇成了无与伦比的幸福感。
03
战友?队友?还是隐形人?
他成了一个父亲,但相比他妻子来说,成为父母带来的意义要少得多;因为对于妻子来讲,她们的整个人生都要从此改变。
《初为人母》
如今,在有孩子的大多数家庭中,似乎总有一个被声讨的“缺席的父亲”。
但其实,自古以来我们的社会文化,主要还是从经济角度定义父亲的角色,父亲是挣钱买面包的人,而母亲则是照顾家的人。
这样的社会准则,让家庭中的父亲角色远远没有男人在社会上的角色重要。
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挣钱买面包的母亲也越来越多了,但这也几乎是建立在以照顾家为主的前提上。
于是,母亲的家庭职能随着独立意识的崛起而扩展了,可相对来说父亲兼顾家庭内务的情况却并非与之成正比。
孩子的到来,似乎也引起了家庭格局的变化,成为了家庭矛盾的焦点。
可不要忘了,最初想要孩子的理由,难道不是为了巩固双方关系,拥有爱情结晶,建立温馨家庭吗?
孩子造就婚姻。
孩子有象征性价值,他们受到重视,是因为家庭是一种理想,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会给婚姻带来理想的影响。
《初为人母》
我始终庆幸有一个尽心尽力共担育儿职责的爱人。是的,请记住,是共担,而不应该是通常所说的“帮助”或“分担”,这才是家庭政治中的“平等”。
如果男人意识到自己应当参与孩子的成长(或者至少对孩子负有责任),那么他们一定会被一种不可或缺的感觉打动:
认识到自己对于孩子来说是必要的,重要的!
作者说,生育让女人在生理上成了母亲,但是只有当她开始照顾小孩,被其他人看到她作为母亲的形象、开始认为自己是个母亲时,她才成为社会意义上的母亲。
虽然艰辛,但却幸福;
尽管痛过,甘之如饴;
为人父母,方得完满。
它是女性的一次自我重生,也是重新审视身体、身份以及自己存在方式的过程。
它让我们以一种新的视角认识到男女分工,也更清楚地意识到人类亲属关系的纽带和坚固情谊。
提前祝所有天下母亲,节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