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已将我踢出,所以不用考虑是海外还是国内的问题了。现在面临的是广州还是杭州,亦或上海。想到高考前老师说的话,不要浪费时间看报考指南,分数出来了再考虑读哪个大学。此话对,亦不对。
对是因为,分数出来了,其实发现没那么多选择,太高的去不到,太低的怕分数浪费,所以真正考虑的可能就是5所甚至3所。而考试前面对那本册子,看着那么多985和眼花缭乱的专业,真是无从选择。
不对则是,读什么大学什么专业,理想状态是自己在高中时就一点点明确自己想做什么事情,喜欢什么样的环境,因此需要读什么专业什么大学选择哪座城市,而不是仅根据一个分数,去匹配一个「够得着又配得上」自己的学校专业。
写到这里,发现刚才敲下的小标题,「关于爱情」都可以一并写在这里。道理想通嘛!除去童话故事里的互相一见钟情从此幸福生活在一起,剩下的理性选择的故事,应该是从青春期到后青春期,慢慢形成独立人格,清楚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想找一个怎样的人,然后去找!而不是消极等待,等到快30了在亲友的催逼下,问问房车,比对一下两家经济实力,然后本着「够得着又配搭上」的原则匆匆结婚。
最大的差别在哪呢?「主动」二字。
「主动」追求的前提是,充分认识自己身的条件,包括优劣势,并了解对方要什么,然后热烈追求。反面的例子是消极等待,等待外界鉴定的一个指标,比如高考分数,比如年龄30,然后拿几个最表象的数字去匹配,当然结果可能也不坏,看运气了。
我算是一个「主动」的人了,感情上如此,找工作也如此。到目前,我投得并不多,热门的快消地产银行移动通信,我一个也没报。相信自己的选择,也有好的预感。
我在犹豫,假如广州跟杭州有两个差不多吸引我的工作,我要选择哪一个呢,或者广州的比杭州的稍微优一点的情况下。广州的好处是,城市大,离港深近,不好的地方是语言文化不通,离家远,我不愿意学广东话也瞧不上。杭州的好处是离上海近,离家近,互相有个照应,不好的地方是,不够国际化,机会应该是没有一线城市多。
我们老是念的「机会」,其实跟城市大小真的相关吗,当落在人头上时?假如北京有100个机会,上海80个,广州50个,杭州30个。但是考虑到人口数量,竞争激烈程度,以及最终你需要抓住的就是那么一两个机会,抓住了其他的机会其实与你无关,因为你只需要牢牢抓住手里的机会去用好它。
再过十几二十天,运气够好,我就可以做出欣喜又惆怅的选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