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蜡的优化处理 烤色

烤色的“老”蜜蜡算假货吗?

烤色的“老”蜜蜡是否属于假货,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行业标准来判断。

烤色蜜蜡的本质

天然蜜蜡:未经人工处理的天然蜜蜡,颜色和纹路由自然氧化形成,时间可能需要数十年甚至百年。理论和实践还是有区别的,波海料年代太短,2.5的硬度比人的指甲(2.0)稍硬一点点,在阳台下撑不到2月就酥皮了,百年后的老蜡完整的能流传下来,如同见到真龙般的有难度。

说到老蜜蜡那就绕不开 贸易珠。

贸易珠是指17-19世纪,欧洲殖民扩张时期,由欧洲大量制作、销往中东、非洲、中亚等地的各种材质的工业品,伴随血腥掠夺,用极其低廉的工业品,用来交换黄金、象牙和奴隶。

贸易珠也曾通过丝绸之路流入我国,主要是新疆 西藏等西北地区,在鉴别真假能力落后地区盛传。

19世纪之后,欧洲停止了制作这种珠子,20世纪中期,欧洲复古之风的兴起,一些欧洲商人大量回购贸易珠,卖回欧洲,人们才开始将这些珠子习惯性称为“贸易珠”。

其中有一部分采用的原材料为合成树脂,主要由德国人生产的。这些珠子,在国内就被称为“中东蜜蜡”“非洲蜜蜡”“西亚蜜蜡”。

中东、西亚、非洲这些地方是不产琥珀的,这些贸易珠本意不是用来假冒蜜蜡的,只是后来被人冠以“蜜蜡的名字”。

后来随着国内蜜蜡热的兴起,“欧洲回流蜜蜡”“中东蜜蜡”“非洲蜜蜡”“西亚蜜蜡”这些名词就流行起来了,后来的这些名词所指其实是很混乱的,有的是从这些地方收购回来的古董蜜蜡;也有的是从这些地方收购的压制蜜蜡;还有的是国内仿旧的蜜蜡(真蜜蜡,用了仿古的工艺);甚至还有的是塑料仿品被冠以这些名字等。

烤色蜜蜡:通过人工加热(如烤箱或电炉)加速氧化过程,使其颜色变深,模仿天然老蜜蜡的色泽和包浆。

是否算“假货”?

从行业标准看:优化 vs. 造假:国际珠宝行业(如国际珠宝联盟CIBJO)通常将烤色归类为“优化处理”(enhancement),而非“造假”,前提是未添加外来物质(如染色)。优化后的蜜蜡仍属于天然材质,但需明确标注。

隐瞒处理则属欺诈:若商家声称是“天然老蜜蜡”而未标明烤色处理,则属于虚假宣传,可视为假货。

从消费者角度看:如果追求完全天然的“老蜜蜡”,烤色品不符合预期,可能被视作假货;若仅在意外观,且价格合理,则可能接受。

鉴别烤色蜜蜡的特征

颜色均匀性:天然老蜜蜡颜色过渡自然,烤色蜜蜡可能颜色过于均匀或表层颜色深、内部浅。

孔道与磨损:天然老蜜蜡孔道通常有磨损痕迹,烤色蜜蜡可能孔道崭新或人工做旧。

荧光反应:紫外灯下,烤色蜜蜡的荧光可能较弱或分布不均(需结合其他特征)。

证书验证:权威检测机构(如国检NGTC)会注明“颜色成因未明”或“经热处理”。

烤色蜜蜡本身不属于“假货”,但若冒充天然老蜜蜡销售,则构成欺诈。消费者需根据自身需求和预算,结合专业鉴定,理性选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