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思考?后行动?
那会想好多。
“妈妈不在家,我能不能自己去冰箱里拿雪糕吃呀?”
“但是妈妈说过要做完作业才可以吃的。”
“但是现在妈妈不在家,我吃了她也没看见。”
“但是万一吃到一半妈妈中途回来看见了怎么办?”
“那还是先不吃好了。”
“但是我还是好想吃啊……”
冰箱里的雪糕伤心落泪融化掉了……哈哈,仅仅是个小玩笑。小朋友当然不可能内心戏那么多、纠结那么久啦。正确的打开方式应该是,小朋友回到家,径直从冰箱里拿出一根雪糕津津有味地吃起来,被妈妈看见了,
“你怎么就自己拿来吃,作业写完了吗?”
“不着急,吃完再写,要不该化掉了。”
我通过《逆向思维》这本书了解到,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先行动后思考,想法改变了,是因为行动先发生了改变。
我们通常不喜欢周末晚上的来临,这意味着又要重新开启第二天新一轮的工作模式。而人的惰性总是希望自己能够更多的待在舒适区,心理和生理便会本能的排斥周一的到来,所谓的假期综合症吧。解决这种症状的最好办法就是,什么都不去想,先埋头苦干行动起来,不知不觉的就会中和掉各种不舒服,矫正各种矫情不想上班。因为行动带来思考变化,把注意力集中于工作本身,也就忘记了不想上班这件事。
我们要行动起来。行动带动了思想,就不会绞尽脑汁不知道所以然。从三个方面落实我们的行动。
『避免能力陷阱』
一个人在工作中除了把本职工作做好,还不断提升自身的技能,在各方面领域都能涉猎一点,我们说这个人的工作能力强,有上进心。实际上这说明了这个人本身就具有的危机意识,我们也都应该要具备这种意识。
我们做自己擅长的工作确实很爽,又熟悉又轻松又不用花费太多精力去研究。但是这个社会是动态的社会,我们不应该局限于本身已有的技能。比如一个人普通话说的很好,简直到了播音主特的专业水准。但是有一天来了一个外国合伙人只会说英文,他的普通话还能派得上用场吗?我们不要在已取得的成绩里沾沾自喜,而应避免过度待在舒适区,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逐渐迷失了自已还不自知,最后想要跳出来却为时已晚。
『重建关系网络』
人们习惯性认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都容易被和我们差不多性格的人所吸引,觉得相处起来不累,还省心。但是相似度越高,越匹配,即对方与我们越类似,那么所能提供给自己的新资源、新观点也就越少。因为彼此大同小异嘛。所以我们要重新建立我们的关系网,多结交一些不同领域的朋友。拓宽自己的交际面。比如我可以去参加一些平时不感兴趣的联谊会,认识一些新的朋友;在学习群里边主动勾搭小伙伴,了解他们的新鲜想法;在旅途中了解一些风土人情。
不要以为自己有多金贵多矜持,不要自恋和懒惰,要主动找朋友,而不是消极等待。
『重新审视自己』
敢于走出舒适区,克服交流中的心里障碍。比如我比较内向,就偏偏去结识爱说话的人;我不喜欢热闹的场合,就偏偏在KTV里引吭高歌;我觉得那个人长得凶悍,就偏偏过去主动打招呼。
顺应环境变化,摆脱过去经验对自己的束缚,尝试自我改变。
比如在一些陌生的环境,线上或线下,敢于提疑问发言;学习优秀人的言行举止,让自己也变得优秀;尝试多元化的表述一件事情,让表达方式更灵活。
不去做,想再多也是枉然。我们应该先行动起来再来改变自己的想法。不局限于只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多结交不同领域的朋友,顺应新环境的变化实现自我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