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生活在内陆的人,观日出无非两个条件,一个是起得早,另一个是爬得高。时常具备这两个条件的人,往往容易想得多。
日出的另一面是什么?当然是日落,但不是12小时之后,而是同时。更具体地讲,转动着的地球每时每刻都有人在一面为日出的升腾启昭而欢呼,也有人在另一面为日落的辉煌谢幕而祈祷。换言之:日出即日落,日落即日出。按照目前科学认知,太阳本身恒定不变,绝无日出日落之别,更无今天明天之时间概念。但观日出日落的人得到的却是“太阳升起/落下 带来/送走 新/旧一天,……”,并由此引发出相应的情绪及行为,进而还会产生相关联的后续因果,如同投石击水而生涟漪,波动不止。
世间事物“自然存在”,且有唯一性。亦如太阳、月亮,甚至一棵树、一朵花,本无关乎人,天命予人之责乃“赞天地之化育,辅万物之自然”矣。若论物之两面性,则如老子所言“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皆源于人的参与观察而着相,然后加以定义,区别生成一面,即同时同步产生另一面,没有先后,不可分割,更非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当前科学领域量子研究中表现出的种种现象,如“薛定谔的猫”,呈现的就是因有人参与观察即令“自然存在”定格于“一帧”或“一态”,而失其“本来”。
正如太阳,人见与不见,它就在那里,不升不降。反之于人,世间万物通过人的参与、观察和品论后就变为了千人千面,进而各说各话、纷争不断。为统一认识或树立权威认知,就务必要建构正统价值判断体系去规制,格出是非然后辨是非,格出善恶再去识善恶,由此导致种种假象被炮制出来,社会变得尔虞我诈、不见“真身”。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解释“如来”为:如是(其)本来,与《金刚经》所说“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是契合的,世间诸相皆因人而定义产生,务必去掉人的因素,方能见到“真身”,还原本来面目,真身如来,即“真如”也。
《道德经》第二章中“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中“弗”就是去掉、舍弃,“佛”是“弗+人”,意思就是把人(或自己)去掉,也即无或空。所谓修行成佛,不是成神成仙,法力无边,而是通过时下种种经历,最终破除凡俗,体悟并达到无住无相无我之境界,“悟空”法号的含义即如此。
我们常说:做人做事看觉悟。觉悟现在看上是常用语,实则是超高境界。“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两者之间差的就是“觉悟”。“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乃处于千人千面之一人一面之层级;“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则已是彻见如来真身,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了。
观一面的日出,见另一面的日落,是为通透、透彻。如此,做人做事方才踏实不虚,如是本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