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先是从董宇辉的介绍中得知这本书,买回来也有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到今年9月才终于翻开进行阅读。是带着好奇与疑问打开的,我想知道这本书究竟有多大的魅力,竟被董宇辉如此称赞。
我读纸质书的一个习惯是先看一下它多少页,算一下在预估时间内读完的话,需要每天读多少页。这本书需要每天读三十多页。说实话,在最开始的一两个三十页里,是有点难熬的。但随着我慢慢浸入进去,在不知不觉间我被吸引了。
读着读着,我有一种感觉自己好像在看《百年孤独》,尤其是在看了几个人的逝去过程后,愈发有这种感受。那是一种把死亡描述得很稀松平常的事,生命在那个环境里是那么的脆弱与易逝,但邻人也好,至亲也好,不会沉沦在那种悲伤中太久,他们要继续坚强地活下去。在描述每家人员变化时,我有一种感觉像是作者按了快进键,一下有人死了,一下又有小宝宝出生了。这么简单又自然地重复着。
但这一次我在这种单调重复中感受到了自然的力量。他们畏惧自然,依赖自然,是自然给予他们生活,也是自然轻而易举地带走他们。自然没有经常张牙舞爪,更多时候就是那么安静地、不动声色地、又毫无征兆地与居住者上演着一幕幕生与死。他们习惯了,所以他们没有用力挣扎,没有想要挣脱(即使有一天政府人为帮他们脱离,他们也还是想要回去),就那么依靠着在环境中获得的经验与心得,很认真地过着自己的日子。
这本书对我震撼最大的部分是书中的“我”在与同伴因寻人走散后的遭遇,那种揪心现在还印象深刻。仿佛我也在跟她穿过那片黑暗,在找不到方向的丛林中焦急又惊恐地尝试,一次次获得星点希望,又一次次被证明南辕北撤。最惊险的时候是遇到黑熊的那刻,我也屏住了呼吸,一个声音在心底大声地尖叫“完了,完了!”她在绝望那一刻,想到曾经听到的一些经验,她照着把上衣脱落下来,露出赤裸的胸部,在熊果然没有再继续靠近的那一瞬间,我内心霎时翻涌起难以抑制的激动与狂喜。
后来,她的目标变成了摆脱熊,不再是找到回家的路。这一转换,我内心也突然变得轻快起来,好像就如瞬间的顿悟。当为一个飘渺的愿望苦苦追寻而不得时,不如就盯着眼下,这会让内心不再彷徨,也不再焦虑。最终,她在绝境中获救了,这对我真是莫大的慰籍,内心感到非常畅快。 包括我有一天晚上和西瓜说起这本书时,我在跟他讲这段时,是激动的,同时眼里也是噙满泪水的。
我想记住这段历程,虽然是书中的“我”经历的,但就当我也历劫了一次。我希望自己在未来的人生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险境,多么黯淡无光,也要坚定地朝着自己认定的方向走,我坚信到最后一定是好的。
关于这本书,其实还有很多层面可以去解锁,小到个人的历练成长,大到人与自然的共生。本来还想多说几个层面的感受,但写到这里时,发觉好像差不多了,不想为了写而硬写。
这本书,或许之后还会读,毕竟人还是经常会迷茫,尤其对于一个脆弱的生命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