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和小说,陪伴我度过了整个学生时代。那时候在阅读中最兴奋的事情,莫过于读到不同故事里的人物,机缘巧合的相遇,一起去创造一个崭新的故事。比如当时的电脑游戏《金庸群侠传》,以及奇幻系列小说《九州》,就如近年的电影《复仇者联盟》一样,群星闪耀,备受热捧。
工作后,我逐步变得势利流俗与实用主义。不仅应酬增多、读书减少,阅读的方向也从小说等虚构类书籍(Fiction),渐渐转变为经管、职场、传记等非虚构类书籍(Non-fiction)。
这样的转变,虽然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了一些积极的影响,但是曾经那些“关公战秦琼”一般的激动人心的体验,仿佛再也回不来了。
过年前,因为书卡快过期,我在新华书店分两次购买了上千元的书,基本把我这两年所攒的心愿书单全部清空。春节长假,除了吃饭睡觉,我每天所做的事情就是阅读、做笔记和写作。
读非虚构类书籍有一个感受,就是累。春节期间读了一本自传体小说《方思琪的初恋乐园》,从下午到凌晨三点,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然而,同时读的几本书,瑞•达利欧的《原则》、李笑来的《财富自由之路》、许荣哲的《小说课》、徐志斌的《小群效应》,以及得到专栏《梁宁:产品思维30讲》,都是读的绞尽脑汁,疲惫不堪,每读完一两节就得休息一下,换换脑子。
大过年的,想换换脑子,却没什么有价值的事情值得做。电影院烂片扎堆,电视台被春晚反复轰炸,电子游戏不过是杀时间,全都无聊透顶,还不如继续看书。
于是,我能想到的换脑子方式,就是这本书看累了,就换一本书看。下本书看累了,再换另一本。不同的书,不同的内容,刺激的是不同的大脑皮层区域。不断的切换书来看,就像给大脑做全方位按摩,惬意极了。
不仅如此,我竟然在这样不断切换的阅读方式里,寻觅到了遗失许久的乐趣——这本书里的人物,经常跑到那本书中去串门——这逗得我哈哈大笑,仿佛重回少年。所不同的是,曾经盼望串门的,是故事里的人物,如今看到的,则是构筑这个世界的真相和原理,被不同的作者,在不同的书里,反复地提及。
比如关于写作的好处。
刘未鹏在《暗时间》里写到:
博客做到了“一次表达,无数次阅读”,用程序员们喜欢听的话来说就是:“博客极大地增强了话语的复用性”。
李笑来在《财富自由之路》里写到:
写作是“把自己的同一段时间重复销售很多很多次”的极少数选择之一。
关于读书的选择。
李笑来在《新生大学写作课》里讲到:
读书不但要做到真正理解,还要做到有品,也就是要读真正的好书。
当别人看朋友圈的时候,我们看好文章;当别人看免费内容自嗨的时候,我们看付费内容;当别人看好文章的时候,我们看好书;当别人看通俗杂志的时候,我们看精英杂志;当别人看好中文书的时候,我们看好的英文书;当别人搜索互联网的时候,我们付费搜索各大图书馆,这就是我们不断超越自己的方法。
要建立并不断提高自己的选择标准,千方百计地提高输入的质量,这直接决定了后面的输出质量。
和李笑来交恶的著名编辑周筠,在她的微信公众号《七星灶八仙桌》里写到:
坚持读好书,坚持读一流好书,坚持追随一流人物的脚步,是我长期所在的几个群群友的共识。
关于在微信群里聊天:
李笑来在《新生:七年就是一辈子》写到:
在一个几十人、几百人的群里闲聊,除了浪费时间还是浪费时间 —— 当然,再准确一点,就是“浪费生命”、“浪费青春”;更准确一点,是“总是浪费了大部分人的生命,不是你的就是我的”……
周筠在她的公众号里写到:
退出了几个育儿群及相关群,却依然留在奇异国的几个群,因为这几个群噪音小、几乎无消耗,大家都在专注、静悄悄地成长着。人的精力有限,无关紧要的话,很容易在暖洋洋的社交气氛中说上一箩筐,却与成长并无多大帮助。过于安逸舒适的氛围,恐会让人画地为牢,绊住探索外部世界的脚步。
我观察了一些朋友,发现他们只是口头抱怨没时间读书或精进业务,却很舍得拿大把的时间在各个群里插科打诨,聊起闲篇就没完没了,说起俏皮话一串一串。杨早老师常和人说,一个人不要把自己的聪明零卖了。
关于提高专注能力:
刘未鹏在《暗时间》里写到:
事实证明,在有干扰的环境中看书是非常锻炼专注能力的一个办法。
李笑来在《财富自由之路》里写到:
尝试在任何地方坐享(即:打坐、禅修、冥想):出租车上、火车上、飞机上,甚至颠簸的船上,或者某个非常嘈杂的地方。
关于如何对待客户:
梁宁在《产品思维30讲》中谈到:
一个产品,如果引发用户启动意识,让用户思考,某种意义上就是在推开用户。因为意识即防御。
要做顺应用户潜意识的产品,不要让用户思考,不要激发用户的防御心理。
郑伊廷(XDite)在《Growth Hack这样做》一书中写到:
Growth Hack(成长骇客,即一种新型市场运营技术)的衷旨只有两句话而已:“增强顾客信心,降低来客疑虑。”
这些不时被提及的道理,像顽皮又可爱的小孩,一会儿在这本书里探个头,一会儿在那本书里露个脸,逗得我哈哈大笑,也时常引起我阵阵沉思。每次在不同的地方看见打扮各异的他们,也让我对他们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我很庆幸,我又找回了阅读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