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凯出生于一个普通的三口之家,妈妈是医生,爸爸是公务员。妈妈是一个好强的女性,在学校时担任班长。她也是一个能干的女性,工作和家庭两不误,面面俱到。
妈妈寄希望于凯凯成为一个超级优秀的孩子,妈妈认为学问与技能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从凯凯很小的时候开始,就给他安排了足够多的课外训练:钢琴、足球、英语、作文辅导等等,这样的课外训练凯凯通常是同时有四样。
除了这么密集的课外训练占据了凯凯的自由时间之外,当惯了班长的妈妈,习惯于什么事情都安排、管理、指令,她对凯凯自己做事不放心,认为他什么也做不好,所以凯凯的一切差不多都是在妈妈的包办与控制之中。凯凯是一个被圈养的孩子。
有一次,凯凯在外面玩耍,没有按规定的时间回家,被妈妈反锁在外面,以示警告。她以为孩子会哭闹求饶,但外面没有声音。过了许久,开门一看,门外没人。
到处寻找,最后在小区的一个楼梯下,发现了他蜷曲着的身体,看样子是准备在此过夜了。为什么孩子不求饶或反抗呢?因为那是徒劳的,是无能为力的。妈妈是绝对正确的,她永远都是对的。
但同时,妈妈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懂得母爱对于孩子的重要性,她对孩子的疼爱也是无微不至、呵护备至的。凯凯就这样生活在两种不同对待的方式中,一方面是妈妈的过度包办和控制,另一方面是妈妈的过度疼爱与呵护。
当他被过度包办和控制的时候,他的自我是萎缩的,认为自己是无能的,离开妈妈什么也做不了,什么也做不好,不用等到成年,他就会呈现出抑郁的状态。
当他被过度疼爱和呵护的时候,他的自我是膨胀的,认为自己天下老子第一,无所不能,情绪高涨亢奋易激惹,自我期待非常高。其次,人出于自我保护或者无意识寻求良好的自我感觉体验,过度的自我膨胀成为过度的自我萎缩的一种补偿。
躁狂抑郁双相情感障碍的社会成就可能会受到影响,当他抑郁的时候,显然他的生命热情与创造性是低的,难以取得社会成就。当他躁狂的时候,虽然看似他无所不能、情绪高涨,似乎任何什么对于他来说如囊中取物,但这种自我膨胀是虚幻的,和自身的实际能力是不吻合的,只是一场空谈而已。此类障碍者在抑郁和躁狂的两极中循环往复。
按照玛格丽特.马勒的客体心理学理论,0----3岁的孩子,经历三个时期:一个月之内是正常自闭期;1----6个月是正常共生期;6个月----3岁,个体化分离时期。
正常自闭期,婴儿对外部世界没有任何反应,如同待在子宫中的胎儿。正常共生期,母婴共生,婴儿不能分辨我和非我,和妈妈是一体的,我就是妈妈,妈妈就是我;我就是世界,世界就是我。当他的需要被满足的时候,他就有一种无所不能的全能自恋感,这个世界是因我而存在的,我一哭,乳房就出现了,婴儿以为是自己创造了乳房,自己和乳房是一体的。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妈妈没有时时待在他的身边。他再哭闹,乳房也久久没有出现。婴儿开始意识到妈妈和自己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分开的人。乳房不是自己的,而是属于时不时会离开的妈妈的。婴儿终于明白,不是自己控制着妈妈,而是自己依赖着妈妈,当他的需要不能被满足的时候,他就有一种彻底无助感。
人类的社会化过程漫长,6个月以前的孩子全然依赖于养育者存活,在这个时间段内,一个足够好的母亲,尽可能地满足婴儿的全能自恋,这是人格发育的基石。而6个月以后,进入到个体化分离期,孩子是孩子,妈妈是妈妈。科胡特的一句话“
没有敌意的坚决,不含诱惑的深情”很好地诠释了怎样和孩子进行良性互动。
躁狂抑郁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被过度包办和控制,又被过度疼爱和呵护。当他被过度疼爱和呵护的时候,他体验到
全能自恋感;当他被过度包办和控制的时候,他体验到彻底无助感。他在全能自恋和彻底无助的两极中不断转换。这样的养育方式是持续的病态共生,孩子没能进入到个体化分离时期。
躁狂抑郁双相情感障碍和边缘型人格障碍的鉴别。两者的形成原因和症状表现有相似之处,很容易混淆。但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前者的养育方式,养育者过度疼爱呵护和过度包办控制,其中最突出的特征是养育者一切都是正确的,永远都是对的,孩子有被全方位包办控制的窒息感。
该障碍自我觉察和自我反省的能力尚存,但存在认知的严重偏差。需要长程的心理治疗,合理认知以及客体关系的修治。
后者的养育方式,孩子被养育者极好和极坏的的两种极端方式对待,他也极好和极坏地对待他人,其中最突出的特征是:缺乏自我觉察和自我反省的能力。请阅读公众号中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数篇文章。
公众号:tmyxlx,全部是原创,基本上源自于真实的咨询案例,具有实用价值和借鉴意义。
如有困惑,请发信息到公众号后台,48小时内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