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知识付费异军突起,得到、喜马拉雅迅速占领市场,成为其中佼佼者。米未传媒的《好好说话》、得到的《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等有着不俗的表现。
大家为什么愿意付费去购买知识?本质上源于对知识的焦虑。我们身处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每天睁眼手机上各种app的信息如洪水般涌入。在信息洪水中,想走出去,就要向攀岩一样选择那些关键踏板。
柯达破产时,所有的德国企业都说,在科技面前没有人可以高高在上,时间会淘汰所有落伍者。如果这句话放在今天,就是,在知识面前,没有人可以高高在上,时间会淘汰所有落伍者。
然而知识和信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信息,是可以拿来做决策的数据;知识,是鉴别过的信息。信息只是一条条消息,想转化为知识需要经过人的筛选、鉴别和内化。
人们之所有愿意为知识付费,是因为付费后专业人士会提供系统化的信息,成体系的信息更容易内化,成为知识。
除了针对某一领域付费获得知识外,我们还需要建立自己的主场思维和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想面对未来,就要和知识走在一起。
日本作家原尻淳一在《高效能阅读》中为我们提供了建立完整知识体系的方式和注意事项。
原尻淳一,日本龙谷大学经济学客座教授,龙谷大学经济研究所经济科研究硕士。著作有《整理的艺术3》《“职业未来地图”的画法》等。
日本作家对生活实践商业实用类书籍写作较为细致,原尻淳一的《高效能阅读》以89条读书技巧,从培养兴趣、快速阅读、消化知识、应用产出四个方面,提供了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的阅读整理术。
特别提醒一句,这本书虽然是从读书入手,但里面的技巧具有普世价值,可以举一反三应用在其他方面。
兴趣,最好的老师
在培养读书兴趣这部分,原尻淳一为我们提供了37条技巧和建议。我选出4条来和大家分享。
01读者的10条权利
法国当代作家达尼埃尔.佩纳克在著作《宛如一部小说》中介绍了以下10条读者权利:
不读的权利
跳读的权利
重读的权利
读不择书的权利
包法利症(易被小说内容感染的症状)
读不择地的权利
随意选读的权利
朗读的权利
默读的权利
曾经我是个读书的劣等生,特别讨厌读书,究其原因,拿到一本书“必须从头到尾的读”这条铁律,深深的绑住了我。
不仅我有这个思维误区,爱书如高晓松,他也曾犯过这个错误。高晓松读《三体》曾有两次放弃的经历,直到有一天朋友建议他从第40页开始读,这才让他不至与这个伟大的作品失之交臂。
关于读书的二八定律,之前讲过这里不再赘述,读书在精不在多,只要有目标、有准备的找到书中精华就好。
02从“2D学习”到“3D”学习
我们传统的学习是从书本到头脑的二维学习,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将听到的信息不加过滤的储存在头脑中。
这样的学习方法应付考试还可以,但用来指导实践,弊端自现。前段时间清华附小小学生用大数据分析苏轼的新闻传遍街头巷尾。那的小学生,从兴趣出发,有计划、有目标、有成果的“玩耍”,做出来的成果秒杀一众大学生。
以目标为导向,以兴趣为出发点,将理论学习与实际感受相结合,指导实践。
《牛奶可乐经济学》和《卧底经济学》就是“3D”学习很好的例子。这两本书把晦涩难懂的经济学知识用简单的生活化的事例表达出来。如为什么牛奶用方盒子包装,而可乐用圆瓶子包装?为什么冰箱冷藏室有灯而冷冻层没有?为什么硬币上人像都是侧面像,纸币上的人像却是正面像?
三维学习,就是把这些生活中可以接触的到的事例用理论知识解释出来。单纯的“2D”学习是无法满足时代需求的,要将“2D”与“3D”相结合
使学习成为循环,读书不在是“苦差事”而是探索的工具。
03通过维基百科阅读作者的轶事
对于不喜欢读书的人而言,拿到一本书直接开始读是痛苦的。这时候不妨试试“曲线救国”,先了解一本书的周边信息,如作者人脉、趣事等,找到兴趣点,再去读书。
我刚拿到李银河的书时,没有一点想读的欲望,直到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她是王小波的妻子。王小波,我们心中的“愤青”,什么样的女人会让他爱了呢。带着这个疑问,从他们的书信集《爱你就像爱生命》走进李银河。慢慢发现她不仅是一位性学大师,还是一个有血有肉有个性的刚毅女子。
类似的如果我们想学习经济学,直接看《经济学史》、《微观经济学》这类专业书籍很可能会望而却步。但拿一本《卧底经济学》作为缓冲,有兴趣了再慢慢接触专业知识就会容易的多。
04不要被用户评论所迷惑
我曾受排行榜和大V评论的影响买了很多不适合自己的书,这些书至今束之高阁。
读书和我们其他所有行为一样,都要有目的性。尤其成年人,时间宝贵,读一本“烂书”带来的时间浪费,真是承受不起。
一本书适合别人不一定适合自己,从自身需求出发,参考排行榜,列出清单,到书店去翻翻实体书,亲眼看看目录,再决定是否需要购买。
如果已经买了,也别着急,每本书都有自己的“恋爱期”,现在不适合说明时间未到,耐心等待时机成熟。
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读书方法——速读
每天醒来,都有很多信息等待着我们去查阅筛选,如果像小时候看书一样一字一句阅读,必将淹没在信息的洪流之中。这时候就需要速读的技能了。
关于速读《高效能阅读》给我们提供了14条技巧,拿出3条和大家分享。
01关键词发掘和假设验证
浏览目录,找出目录中的关键词,根据关键词假设上下文内容,然后返回原文看看假设是不是正确。
最近看了很多阅读类的书籍,这个方法还是第一次见到,很新奇。试验下来,看完目录、序和后记,会对书籍内容有一个大体上的理解。提出读书目标和问题,根据关键词大概猜出文章内容。此时再翻看书籍,了解作者思路,就是一个思想上的沟通了。可以对比同样的选题,我们思路与作者思路的差异,很好玩。
推荐试试。
02利用“读书套件”抓住缝隙时间
速读的关键在于有目的有重点的读,可以通过眼球移动训练和周边视野扩大来实现。但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因为读书速度慢而是因为没有抓住碎片化时间导致读书慢。
这个读书套件类似于我们女生的化妆包,由一个文件袋、一本书、若干只彩色笔、便签、大白纸、笔记本组成。放在包里,随身携带,当有零碎时间时,随时取用,方便快捷。
以后再也不能找因为没书而没读书的借口啦。
下图是我的简易版读书套件,对于我这样丢三落四的人而言,读书套件,完全就是福音,再也不用担心少带东西出门了。
03将经验指导实践
这一点,在之前文章写过很多次,因为太重要了还想再说一下。读书是一个输入的过程,但输入的信息并不会成为自己的知识。将信息转化为知识需要以下几个步骤。
读书→提取有用信息→指导实践→总结→扩充→输出,重复这些,可以将书中信息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
《杠杆阅读术》中说:“在短短几个小时的时间里,能够理解别人经历数十年呕心沥血牡蛎尝试走过的轨迹,掌握书中经过整理的信息。”“读书是便宜的不可理喻的投资”。
消化知识
和我们吃过东西需要消化一样,读书的消化同样重要。大脑中存储的信息长时间不用会被过滤掉,艾宾浩斯记忆曲线说学完一天后的知识大脑只能记得不足40%。
关于这部分《高效能阅读》中给出26条建议,我选择其中2条来分享。
01把读书的7成投资用在垂直阅读上
谷歌董事长埃里克.斯密特曾公布谷歌的“投资基准”是70:20:10,根据这个黄金比例,谷歌将70%的资金和时间用于充实现有服务,20%用于充实现有服务的周边服务,10%投资与全新的未知领域。
这项“投资基准”同样适用于读书,将7成的投资用于专业领域,做垂直阅读,不断深化,使自己成为专业型人才;将2成投资用于与专业领域相关的其他领域,扩展知识;将最后的1成投资用于未知领域,探索新鲜事物,做水平型阅读。争取做到一专多精,将垂直型阅读与水平型阅读相结合,建立自己的思考主场,成为通才。
02用一张图表表达书中信息
商业社会,人与人之间讲究简洁、有效、快速的沟通。能用一张纸表达的内容别用两张,能有一张图表达的问题,别用文字。
日本有一位营销策划人员,他会将长达十多页的策划书浓缩在一张A3纸上,方便对方查看。
这里我刚才准备的“读书套件”就发挥作用了,图表用彩色笔表现,视觉上更舒服,也更方便别人查阅。
我比较常用的图表是思维导图,每读完一本书都会画一张思维导图,理清书籍脉络,手绘也好,电脑绘制也好,总之要有一张图。画图时,脑子里有两个小人,相互争论,往往会有意外的灵感。
应用与产出
之前的二维读书法中,从书本获取信息,将信息储存在大脑。在获取与储存中读完了一本书。如今,我们需要将二维与三维将结合。“为写而读”成为时下新主张。
《高效能阅读》中提供了13条建议,老规矩选1条分享。
01相信直觉,收集喜欢的文章
虽然说成年人读书要“功利”一些,但在日常选择文章时,还是可以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通过喜欢的文章积累喜欢的信息。
我电脑中有一个文件夹,里面有各种我喜欢文章的笔记、链接和读后感。收集时看似没有什么目的,潜意识却选择了与专业相关的内容。无聊时翻翻文章,会不自觉的从专业领域分析。
《高效能阅读》中有89条阅读建议,我只是列举了其中使我受益的部分。
北大经济学教授陈春华有一个座右铭“手比头高”,当我们举起手时一定比头要高。这也就是说,一个人能达到的高度,是由手决定的,不是头决定的。要建立知识体系,需要从现在开始行动起来学习、鉴别、应用,从这89条技巧开始吧。
个人公众号:长智齿的刺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