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协议

五层模型

互联网的实现,分成好几层。每一层都有自己的功能,就像建筑物一样,每一层都靠下一层支持。

自上而下: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传输层(Transport Layer)

网络层(Network Layer)

链接层(Link Layer)

实体层(Physical Layer)

层与协议

都遵守的规则,就叫做"协议"(protocol),互联网的每一层,都定义了很多协议。这些协议的总称,就叫做"互联网协议"(Internet Protocol Suite)

自下而上分析:

1.实体层

把电脑连接起来的物理手段。它主要规定了网络的一些电气特性,作用是负责传送0和1的电信号

2.链接层

确定了0和1的分组方式

  • 以太网协议

    • 一组电信号构成一个数据包,叫做"帧"(Frame)。每一帧分成标头(Head)和数据(Data)
    • "标头"包含数据包的说明项,如发送者、接受者、数据类型等,长度固定为18字节
    • "数据"是数据包的具体内容,最短为46字节,最长为1500字节
  • MAC地址

    • 以太网规定,连入网络的所有设备,都必须具有"网卡"接口。
    • 数据包必须是从一块网卡,传送到另一块网卡。
    • 网卡的地址,就是数据包的发送地址和接收地址,这叫做MAC地址。
  • 广播

    • 以太网数据包必须知道接收方的MAC地址,然后才能发送
    • 以太网向本网络内所有计算机发送,让每台计算机自己判断,是否为接收方

3.网络层

"网络层"的功能是建立"主机到主机"的通信

引进一套新的地址,能够区分不同的计算机是否属于同一个子网络,叫做"网络地址",简称"网址"

  • IP协议

    • 规定网络地址的协议,叫做IP协议。它所定义的地址,就被称为IP地址
    • 为每一台计算机分配IP地址
    • "子网掩码"能判断,任意两个IP地址是否处在同一个子网络
  • IP数据包

    • 根据IP协议发送的数据,叫IP数据包,分为"标头"和"数据",包括IP地址信息
    • IP数据包直接放进以太网数据包的"数据"部分,完全不用修改以太网的规格
    • "标头"部分主要包括版本、长度、IP地址等信息,
    • "数据"部分则是IP数据包的具体内容
  • ARP协议

    • 两台主机在同一个子网络,能够从IP地址得到MAC地址

两台主机不在同一个子网络,只能把数据包传送到两个子网络连接处的"网关"(gateway),让网关去处理

有了MAC地址和IP地址,可以在互联网上任意两台主机上建立通信

4.传输层

同一台主机上有许多程序都需要用到网络。参数"端口"(port),是每一个使用网卡的程序的编号。每个数据包都发到主机的特定端口获取自己所需数据

"传输层"的功能,就是建立"端口到端口"的通信,只要确定主机和端口,就能实现程序之间的交流

  • UDP协议

    • 在数据包中加入端口信息,需要新的协议,最简单的实现叫做UDP协议

    • UDP数据包,分为"标头"和"数据","标头"部分一共只有8个字节

    • "标头"部分主要定义了发出端口和接收端口,"数据"部分就是具体的内容

    • 缺点是可靠性较差,一旦数据包发出,无法知道对方是否收到

  • TCP协议

    • 每发出一个数据包都要求确认,能够确保数据不会遗失
    • 缺点是过程复杂、实现困难、消耗较多的资源
    • TCP数据包和UDP数据包一样,都是内嵌在IP数据包的"数据"部分
    • 理论上可以无限长,通常不会超过IP数据包的长度

Unix系统就把主机+端口,叫做"套接字"(socket),可进行网络应用程序开发

5.应用层

规定应用程序的数据格式

最高一层,直接面对用户,应用层的数据就放在TCP数据包的"数据"部分

上网设置

电脑上网的首要步骤,是确定四个参数

  • 本机的IP地址
  • 子网掩码
  • 网关的IP地址
  • DNS的IP地址(DNS就是根据域名查出IP地址,可把它想象成一本巨大的电话本)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