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成甲,通过这本书告诉我们:同样是学习,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是如何拉开的。并不是智商的问题,而是方法,掌握了学习方法,会让你的学习事半功倍。
总结如下:
一、个人知识管理
知识为什么需要管理?
上了很多课,听的时候很爽,回头都忘记了,很多人好一点,记了很多笔记,但是回到生活里,还是老一套,学习也是无效的。个人知识管理,能够提升我们的效率,把外部海量的知识,变成脑中的知识,再变成改变我们生活的认知,或者行为的效率。这才是学习最重要的事情。
二、三个维度
一是数据管理的维度:文件存在哪里,知识点如何归类,书单都收藏在哪里。
二是信息管理的维度:怎么理解消化知识点,如做笔记,思维导图。如何精读一本书,如进群打卡,强化自己的行为。
三是底层规律的维度:关心认知深度,大量的具体知识,形成一个抽象的理解,掌握普遍的规律。
在我看来,大部分人集中在第一个层次,部分人在第二层次,而真正能够融会贯通第三层次的人屈指可数。
个人知识管理,就是帮助你达到这个深度。
如何提升认知深度?
举例:房价为什么那么高?1.一个人说都是炒房团炒的。2.另一个人说是因为北京土地稀缺,而高购买力人群集中,所以价格一定会高。
举例:我们家的孩子特别调皮,怎么说都不听。1.小孩子都这样,你得使劲管。2.从你们的关系入手,孩子是争夺权利,还是吸引注意力?在家里是不是缺少自主权,没有给他尊严。
简单回答和深入回答的区别:
1.简单回答是就问题本身的回答,而深度回答是找出背后的规律。
2.简单回答,往往是出于自己的个人情绪或经验;深度回答,一般是有理论支撑的。
3.简单回答只能解决一个问题,而深度回答可以解决一系列类似问题。
后者思考深入,是因为掌握了临界知识。
三、临界知识
为什么人和人之间拉开差距?同样看文章学习,为什么有人进步的快?
知识:一篇文章读完认同,这叫信息,而能够改变你行动的信息才叫知识。
临界知识:一些能更深刻的改变我们的思想和行为的知识。
举例:山顶滚下来的石头越来越快,你跑不过,这是知识,但你懂得了牛顿加速度定律,你可以造火箭。
临界这个词,是参考物理核聚变的临界值,超过某个值就会爆炸,而临界知识也能够在各行业发生质变。
少数知识能给我们带来关键影响。20%的知识比80%的知识更有用,我们要把80%的时间用在20%的知识上,而不是平均的花时间在各种知识上。
四、认知效率
(一)低水平勤奋。
斜杠青年:该词来自于纽约时报,意思具有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生活的人。82.6%的年轻人想成为斜杠青年。兼职不是斜杠青年。
举例:下班晚上去餐厅洗碗,周末去帮别搬家,兼职两份工作。
举例:门口王大爷,斜杠老年,瓦工、门卫、保安、锄草工人。
斜杠青年,并不等同于兼职,如果只看兼职,可能是低水平勤奋,你只是经历多个职业,但认知深度没有增加,可能只是贩卖时间。
表面上看,你又努力又勤奋,还赚钱,但其实你应该把时间用在提升认知的事情上。不过,很多看起来直接有利益的事情,要以损失未来的机会为代价。
(二)读书方法有问题
追求速度:读书越来越追求效率,20分钟一本,一年365本。
追求读完:老师教我们摘抄有启发的金句。
追求背下来:听过好多道理都过不好一生。
读书方法要升级了: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摘抄无效,是因为把知识拆分成独立的点了,而没有建立结构。
大脑记忆,是将新知识和老知识连接起来,这是被内化的知识,是忘不掉的。
核心诀窍就是放慢速度,让新的知识和过去的经验、过去的知识连接起来。
与哪些知识建立连接有效呢?与你脑中已有的临界知识。
我要解决什么问题?举例:沟通的问题。
作者用什么思路解决问题的?举例:非暴力沟通,表达感受。
这个思路有我熟悉的知识吗?举例:个人形成论、人本主义,人性是在关系中成长的,是人的感受被接纳、被看见,所以我们要用感受交流。
还可以应用到什么领域?包括自己的成长、教育孩子、怎么和领导沟通、怎么建立深刻的友谊。
这样的学习方法学得的所有知识,都是为了以后学新知识作铺垫。整个知识在你脑子里是网状的,而不是零散的。这就是你的认识深度。很多人达不到认知深度,因为总是停留在知识量的积累上,总追求新知识的刺激,要获取更多,而我们现在明白了知道的多并不等于你思考就有深度,因为你没有构建出这个知识的网络体系。
(三)学习知识的两个心态
1.绿灯思维:两种人,一种认为成败与生俱来,无法改变能力水平;一种认为考虑努力能改变。维茨金的学习之道整体论和渐进论,德威克提出的固定性思维和成长性思维,以及NLP的限制性信念的其中一种。
举例:嘴里总说无法改变,人家多强我不行。你要是跟他反驳,他会跟你急,我就不行。
深层次分析:习惯性防御,遇到新观点和我们脑海中的不一样。为什么呢?怕暴露出我们的错误。如果学知识是往杯子里倒水,那习惯性防御就像盖子。
举例:我在线下授课习惯性说,我是个坏老师。
觉察防御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知道自己在防御,还把所有想攻破我们防御的人给推走了。
2.更深的认识:区分“我”和“我的观点”。
举例:老板批评你的项目做的太烂了,你觉得是在指责你这个人。
举例:你知道你的观点是可以变化、可以进步的,别人说的想的不对,又何妨呢?你可以好奇又谦虚的问,我哪里不对呢?
(四)以慢为快
互联网推崇快。成长也带着一份快的焦虑,10分钟懂营销,21天打造完美团队。
什么是以慢为快的心态,是你要有这样一个心理准备,快速学习的前提是“结硬寨,打呆仗”。
曾国藩,湘军打仗的要领,太平天国的兵力是湘军的好多倍,但打了13年,除了少数几次有超过3000的伤亡,几乎都是极小的损失。怎么做到?比如说要攻打一个城市,湘军到地方先扎营、修墙、挖战壕,然后就守住。这就是“结硬寨,打呆仗”。就是无论你怎么诱敌出洞,我都不出去,每多一天,我就把战壕多挖一天,最后把整个城市都围上,结果城市里断粮断水,生生把敌人给拖死。书生打仗有书生的韧劲。
学知识也一样,不要把时间用在追求更多,而要用在融汇贯通上。
很多知识我们以为知道了,其实没有完全明白。当你跟别人讲解的时候,心里有点打鼓,好像不明白,这就是结硬寨的地方,打通知识阻塞,而不是去追求花里胡哨的新技巧、新方法。
在孩子的教育上,没有捷径,有人说我们家孩子任性,怎么办?我说我先给你聊聊任性背后是什么心理机制,他说不想知道这些,你只需要告诉我怎么办。这样的家长不少,他们爱看的是“三招搞定任性孩子”,只想听一些迅速解决问题的方法。
把慢功夫花在真问题上。
举例:一门《六个月学会任何外语》的课程,怎么做到的?抛开假问题,语法、修辞之类的,你先研究最基础的环节:“什么在影响你的沟通?”
举例:我做交互设计,不是那些规范,不是用什么工具作图,而要直接先攻克“如何才是好的交互”,“人是如何理解交互的”。
举例:我做产品,不是如何做需求文档、怎么画图,而是先关注“好的产品为什么好”,“坏的产品为什么坏”。
当你在一个行业领域这么做,几乎能超越90%的从业者。
五、三个底层方法
学习的本质是什么?
不是知道了某个道理,而是改变你的以前错误的假设,会让我们更好的决策。
举例:孩子画画,我们以前有一个假设是“孩子画得好就是画的像。”学习后我们的假设是“画画好是表达的好”。
所以,我们有些事的目标很好,但做不好,是因为错误的假设。如果改变了假设,用假设去重新理解我们生活里的经验,这才是学习。
学习的关键不是去向外求,看更多的公众号、看更多的文章,而是向内求,反思自己的生活经验,找到那些错误的假设,重新理解他们。
第一个方法:反思。
通过反思你才能把错误的假设找出来,改变它。但大部分人做不好。
比如,我也写日记,但好像没怎么用过,以后回顾看看也没什么感觉,因为我们总把总结当成反思。
举例:今天在电梯里遇到名人,我比较胆怯没有打招呼,好可惜,我做的不够好,下次注意。
这是总结,就是侧重点在总结好坏,而没有解决问题,你下次还是会不打招呼。
背后自己有假设?
1.意识到好像遇到比自己厉害的人,第一反应都是往后退,怕打招呼对方不理我怎么办,很尴尬。
2.小时候看到爸妈也是这样做的,怕给别人添麻烦,或者在我的家教里,特别怕别人说自己攀缘附会。
思考,这个假设成立吗?
1.名人往往有更好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所以我打招呼,能得到善意的回应,这概率很高,起码不比普通的陌生人。
2.名人也是人,一个亲切的微笑和善意鼓励,也能让他心情愉快。不会添麻烦,攀缘附会更谈不上了。
正因为我们有这些假设,人生看起来是自主,实际上是自动运行着我们每天的生活。人就像是机器,一按按钮就运行。
第一个方法:反思
反思是去分析自己的决策过程。
举例:维茨金在《学习之道》提到,学象棋的时候,总凭直觉来下,教练说你不能这样,你要放慢速度,你每走一步,都要问你自己,我当时这个决策是怎么下的,把这个思考过程检查一下,然后没有别的办法,有没有考虑布局因素,对手的因素。
当你一步一步去分析,那你下一盘棋,学到的比别人下100盘还要多,因为别人是一按按钮就启动。
反思方法的四个问题:
1.我考虑这件事情的目标了吗?目标是什么?
2.在目标下我考虑了哪些因素?这些因素合理吗?有遗漏吗?
3.我当时为什么这么考虑?
4.最后的结果和我预期的有什么差别?
从小事突破,深入分析:
我们总觉得大事才要反思,反思可以在每天的小事上进行。
很多人逼着自己写日记,最后写成了流水账,坚持不下去,就怀疑“这有用吗”?
一次沟通,沟通的时候心态的变化,自己的情绪的变化。
成甲自己,早晨反思修炼需要2-3个小时,我们可能5分钟就没什么可写的了。
反思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督促我们把学到的知识用起来。
刚才讲到,从生活中的事情入手,这次来讲讲从学到的知识入手。
大家有没有读过本杰明富兰克林的故事,被印在美钞上的美国之父、科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十三条修身法则:节制、食不过饱、饮酒不醉、寡言、生活秩序、决心、俭朴、勤勉。
看起来平凡无奇,我们在公众号上看到的比这些好看多了。关键在于他有个小册子,每星期实行一项,今天违反了,就在下面点一个黑点。这不就是打卡么?
他的个成功并不是知识本身有多好,而是坚持反思。
九宫格反思日记
举例:理财、创意和兴趣、人际关系、健康饮食。
举例: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
举例:NLP,一念之转。
有一种能力,叫做把生活案例化。运用这种能力可以重新解读生活素材。
举例:有个卖鱼的叫卡奈森,一个知名公司也叫卡奈森,知名公司为了维护自己形象,就想把牌子买了。结果卡奈森免费给卖鱼的做质量检测。
查理芒格的解读:如果你给一个人他能够保护的商标,你就能创造巨大的激励机制,正如你看到的,卡奈森为了维护自己的名誉,甚至不惜去保护那些不属于他的产品。
抽象出一个规律,把生活案例化了。你激励一个人,你不一定要给钱,你可以给他名誉,这更能激励他。
生活就是一本书,就看你有没有拆生活的能力。你和别人同样都经历一天的事情,自己的收获和成长却和别人完全不一样。
成甲是每天写反思日记,他会有这种感觉,就是如果一天不写,他就不踏实,觉得昨天宝贵经验浪费掉了。
写反思日记,是自己的隐形竞争力。我们经常是事情已经坏到一定程度了,不得不思考才反思,而如果频率强化到每天反思,那你成长的曲线比别人快很多。
定期回顾反思日记
回顾的意义:我们人往往会被时间遮住双眼,往往是短视的,在当下那一刻看起来做出的正确反应,在更大的层面可能是错误的决定。只有你穿透时间的河,去思考这个问题,你才能得出结论。
举例:教育孩子,你处处让他守规矩、命令他,当时看起来,大都表扬你的孩子听话、乖,你也开心。但是几年甚至几十年过去,孩字的价值感和尊严被你打压的很低。
举例:找工作,开始找一个钱多的、稳定的工作,看似也对。但长期看来,自己反倒是没有什么提升。
我们生活中的各种问题,都需要答案,有些答案是时间的朋友,越久就越产生价值;有些答案是时间的敌人,越久就陷入被动的境地。
我们人的短视,在于只能看到眼前的得失。我们说吃亏是福,亏马上就来了,福需要好久,所以我们只能看到别吃亏。
举例:结婚的小两口,因为聘礼差几万块,争吵的不行。到婚后,这件事就变成了心里的一根刺,会发酵的。
稻盛和夫说:越复杂的问题,越要用最基本、简单的原则去思考,比如说正直、坦诚、不贪婪、这些基本原则虽然看起来当时吃亏,但他们都是时间的朋友。
我们需要培养这种智慧,我想这就是和回顾的意义。
回顾分为三个层次:周、月、年度回顾、五年以上回顾。
每周每月回顾,主要是审视问题的假设和效果。
举例:短期计划完成没有,比预期差多少,哪些假设出现问题了需要调整?
年度回顾,检查基本思维方式的有效性,以及激发灵感。容易看到一些事情的问题根源。
举例:我有一年发现两个事情都失败,是我在用不擅长的能力去做事。
激发灵感
举例:林彪,辽沈战役,每次打仗之后都统计缴获武器数量,有一天发现武器非常高级,超出平时的比例了。于是,推测肯定是指挥部队,赶紧打。
五年以上回顾,探寻基本规律如何影响生活。
不能每篇都看了,而是审视我们现在所处的状况,过去重要的大时间,看看他们有什么关联。
举例:收入匮乏的时候,由于缺乏安全感,没有勇气投资。
举例:生命中你坚持帮助一些人,可能那些人没有直接给你反馈,但你传递出来的气场,会影响一些其他人,让他们对你刮目相看,总会在不经意的时候帮助你。
回顾工具
印象笔记,花钱买时间,软件要付费的,经常看的书,也要买几份,一份在公司,一份在家里。
第二个方法:以教为学。
你学习的时候,把自己当做老师,你是要给别人讲出来的。
我能当老师吗?其实知识只是流过身体,老师只是个介质,人人都可以是老师。
第一个好处,教别人,督促自己发现知识阻塞。举例:你考虑别人提问怎么办?
举例:我老实说,就算最庞大的线下课,你也只能讲出你所学的20%。
备课,一般都是查大量资料来辅佐你要讲的这个东西,这本身也是学习过程。
第二个好处,教别人的过程,是强化自己记忆和认知的过程。复述增加记忆,而且我能想起来场景,在某一场沙龙,谁有什么问题,我用什么方法解决。
第三个好处,别人提出质疑和新想法,会增强自己的认知。讲的过程别怕质疑,你的目的之一就是收集好问题。
举例:我们在讲课之前,先要预选PK,就是先上网查不支持自己结论的反面案例。
找机会
微信组织学习群,跟大家分享心得。
建立公众号或者自己写文章。
给爱人和同事讲,这是我最喜欢做的事情。
第三个方法,刻意练习。
埃里克森的《刻意练习》:刻意练习不是刻苦,目的是对元知识的训练,元知识就是我们的思考过程的思考。
举例:一个新手下象棋,我们看到的是马走日象走田,而一个大师,他看到的是棋局的走势,脑中全是整体策略。
举例:教育孩子,普通父母看到的都是行为,怎么做好。在我眼里,看一个孩子是看他的心理动因。
元知识决定了我们认知深度的差别,可以说,专家和小白的区别,这也是这本书想追求的目标,就是元知识的提升。
这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人的思维惯性太大。
刻意练习的步骤
基本知识画小圈。
举例:体育项目都是分开练习的。学习游泳,先练呼吸,再接着练习打水、闭气等,练习分解动作,先上半身,再下半身。
基本知识组合成更大的能力。
各种练习组合成游泳,游泳又组合成跳水、水下救援,这种业务能力。在各知识能力单元之间构建认知框架。
你需要把各种临界知识,整合起来形成你的认知方式,而一旦整合了,你就彻底升级了自己的元知识能力。
临界知识,是辅助你获得元知识思考的能力。临界知识是工具,元知识是不断训练后的大脑的结果。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拆分成小练习,有时候觉得枯燥,但恰恰是打破了自己的舒适区,也是训练元知识的关键步骤。
希望对大家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