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在网上看到一个故事:男朋友在5月20号当天给女朋友发了一个5.2元的红包,然后女朋友极度生气,男朋友后来在微信上花样道歉,即便这样,也是被晾了两天才得到原谅。不讨论谁对谁错,只说这种沟通方式,以及矛盾的起因,都是十年前的情侣们无法想象的。
科技进步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改变了我们的关系模式,我们沉溺于微信的实时交流中,懒得打个电话,我们陶醉于微信表情包的虚幻情绪中,忘了真实情绪,到底该喜该忧呢?
《高难度对话:如何与挑剔的人愉快相处》这本书,提出了“重要关系问题要面对面沟通”。
试想一下,我们最重视的关系中,当感觉到有了隔阂时,有几次是面对面去沟通解决问题的?是不是能发微信就不打电话,能打电话就不对面沟通呢?当时也许觉得省心省力,然而隐患极大。毕竟我们看不到对方的情绪,看不到对方的反应,也许对方生气了没回复,我们还以为万事大吉了。
高科技带来便利的同时,却也成了关系问题中的避难所,成了粉饰太平的帮凶。
这本书的作者迈克·贝克特尔曾经出版过畅销全世界的沟通书籍《跟任何人都聊得来》,是一位沟通类金牌培训师,这本《高难度对话》可以说是《跟任何人都聊得来》的精进版,后者针对普适关系,前者针对重要关系。
如果我们留心就会发现,关系越是亲密的人,对你越是挑剔,沟通中越是容易出现问题。这种重要关系中的沟通困境就是迈克·贝克特尔研究的“高难度对话”。
当对话艰难的时候,我们一般会怎么反应?
是的,逃避撤退,我想这是大多数人的反应,装作没看到问题,该干什么干什么,什么都可以说,却回回都能刚好避开“主要问题”。迈克·贝克特尔说,这就像房间里有一头大象,每个人都能看到它,但所有人都避而不谈。
这头大象可能出现在任何重要的关系中,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朋友关系、与领导的关系等等,而且,当我们发现它的时候,往往它就已经变成庞然大物了,你可能会问:这家伙什么时候进来的?答案是,在它很小的时候。
人类基因里保留着“最低消耗原则”,遇到任何一件困难的事情,我们本能上会选择能量消耗最少的那个。就像网上那个段子:能躺着绝不坐着,能坐着绝不站着。沟通也是如此,能不说一句话只靠等着就能天下太平,绝不费心去发信息打电话;能够发信息打电话就能把“问题”掩盖好,绝不主动“找事儿”去见面解决。
所以,那个“大象”在很小的时候就在了,但是我们看不到,甚至看到了故意忽略它,反正不影响我们正常生活。直到有一天,“大象”大到我们无法无视它了,我们才会想到:看来需要沟通一下了。而这个时候的沟通,显然更加艰难,如果没有正确的沟通观念和沟通技能,大多数沟通最终反而会让“大象”更大。
那么该如何解决呢?迈克·贝克特尔也提出了解决方案。
首先,我们应该把这些艰难的对话当做通向更强大人际关系的必经之路,去接受它,拥抱它。
通常我们遇到沟通难题就会被情绪困扰,而不去想我们当初是为了什么。曾经听到过一个故事:一对夫妻在结婚纪念日约好去一家餐厅吃饭,重温恋爱时的感觉。然而女方迟到了一个小时,刚落座男方就陷入了各种抱怨和指责,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这就是典型的忘记初衷的表现。如果男方在遇到女方迟到的时候,能够时刻牢记自己选择坐在这里,是为了和妻子体验幸福时刻的,幸福早一点晚一点又有什么关系?如果他能够继续朝着这个初衷去沟通,相信会是另外一个结果。
我们只有正视问题,不忘初心,才会愿意去解决问题,才能主动去对抗基因中的“低损耗”原则,才能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其次,能面对面沟通的,就不要使用微信、邮件来解决。
如果深入本心问自己一下,在面对沟通困境时,我们选择发信息或者发邮件来进行沟通,到底是真的想去解决问题还是为自己的逃避找到一个出口?这就是技术的风险所在,当我们已经在逃避的时候,发微信沟通却会让我们以为自己正在投入。
就像开头提到的案例,520女朋友生气了,再多的微信道歉估计都不如见面的一个拥抱。
沟通需要面对面接触,需要我们看到对方的表情、准确捕捉对方的感受,只有这样,我们的关系才会成长,才能赶走“房间里的大象”。
任何成长都是不舒服的,所以,能站着就不要坐着,能坐着就不要躺着。同样,面对沟通难题,能见面就不要打电话,能打电话就不要发微信。一个简单的改变,关系也许就会朝着不一样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