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懒。
今天,又一次看完电视剧《薛平贵与王宝钏》,领略人间真爱,体会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人间轮回,看遍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善恶报应。我泪点很低,苦守寒窑十八年的真情无数次令我泪流,这是我回看次数最多的电视剧,《西游记》除外哈,可谓是感人至深,催人泪下,令人回味。
微信读书今日推荐的书目是《巨流河》,一位八十的女教授花了四年时间,在他84岁高龄时完成大作,她的大名叫齐邦媛。2005年,八旬高龄的齐邦媛秉承着“不能不说出故事就离开”的信念,在“人生最后的书房”开启了创作。整部作品娓娓道来、字字珠玑,读来荡气回肠,成为台湾地区近些年来的畅销之作。这本书记录了作家一生的苦难与幸福,近一个世纪的社会变迁。
杨本芬老人在花甲之年方出版自己处女作《秋园》,便一举成名。或许,越朴实的东西越是真品,越朴素的道理越是真理。《秋园》是这样一本书,它拿在手里并不厚,读进心里却有千斤重。当一个普通的县城女工拿起了笔,那些琐碎的日常就变成了历史的一个部分。《秋园》的故事十分凝练,这得益于作者杨本芬一遍又一遍地仔细改写。杨本芬写作的稿纸足足有八公斤重,她笔下的人物、故事虽然都十分平凡,但却代表着无数中国家庭在历史长河里的一个小小缩影。
也许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作家梦。然而有几人能坚持到老,执着为梦想去努力,去追寻心中的梦想,往往宁愿连续数小时困于沙发,困于电视剧,困于无所事事,都不愿意去思考去提笔,去述说。我们普通人不需要真为成为作家去写作。我们可以把想说的话记下来,增加生活的乐趣罢了。由此可见,大器晚成的作家尤其令人佩服。
我爱读书,尤其爱读中外文学名著,更加钟爱长篇小说。放下《秋园》找到了《漫卷烟火》,读完《回响》遇到了《荒原狼》,带着荒原狼的孤独和些许的抱怨(为什么在幻觉中挥剑刺向自己的恩人)。于是不想再读类似所谓寻求自我救赎的作品,在书荒的时刻刷到了《流俗地》,看看普通市民的平凡人生,可还是忍不住去读《追风筝的人》,在它的扉页,我写到:其实我不大爱这种充满伤害与被伤害的书,或许它有《复活》的影子,每一段人生都是在不断寻求自我救赎,故决心到手一睹为快。
寻求好书,我一直未停;阅读好书,我一直未停;但是,分享读书感受,撰写人生感悟,记录生活点点滴滴,我却未能坚持,总是以工作太忙,生活太杂,无暇顾及为由而逃避。盼望更多的友友们给我支持和鼓励,催我在阅读的进程中,分享不停,思想不停,脚步不停,去寻求心中的诗和远方。
去吧,“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阿米尔最终还是踏上了去接哈桑孩子的路,但他永远错过了“为你,千千万万遍”的少年。
我想起了路遥《人生》中赶车伯伯的话:她有一颗金子般的心灵,你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类似哈)。
本可以,在清晨完成,却推到睡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