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颗带着地球流浪的星星

我叫刘启,我的老东西叫韩子昂,妹妹叫韩朵朵,对了,我还有一颗带着地球流浪的伟大父亲,他是一颗星星。

如果可以预见未来,我希望远方有湖,有铺满青草的群山,深而且蓝,有人爱着一些不经意的对望,爱一些不可名状的美,爱那点薄如蝉翼的纤弱,爱着一些漂泊无依,昏鸦驮着落日低飞。

昨天看了热播的《流浪地球》,都说到不了的都是远方,地球的未来在影片中却是荒凉万分,尤其是“带着地球逃亡 ”的理念,完全凸现中国人对家的“放不下”。不尬吹,很震撼 ,当然也不乏那些豆瓣给一星的别样中国人,当然我也得尊重他们,作为一个并没有参与任何策划与出演的评论者,他们该是很珍惜这种权力并想法设法让自己的评论与众不同从而吸人眼球,历史上从不缺乏这种人,我们都知道的。

可一部电影而已,说到底是种娱乐,作为享受者和消费者,时间和精力是不会浪费你的。

《流浪地球》之所以特殊,在于它代表着某种进步,一种中国人从“我们不太行(拍不出硬科幻)”到“我们好像有点行了” 的进步。就像这个国家在其他方面所取得的其他进步一样。

当然,只有钱是拍不出好科幻的,团队用了八个月构建世界观,写了100年编年史,连教科书都编了。发动机参考90年代末的气塞式喷管,地下城井盖、墙上的广告贴纸、路标都有新设计(眼尖的在特辑里能发现)之前有人问过导演为什么地下城这么狭窄的空间还允许小贩、小店铺,当时导演回答心理疏导,可见团队对末日世界的方方面面都有考虑。流浪地球爆发后,有了正面的实例,希望后入的资本能够不要看热度随意敷衍,否则流浪地球将成为昙花一现,投入的资本也会打水漂。

大场面不缺、惊险刺激的桥段不少,也没有战狼那样是让人尴尬的强奸式爱国主义教育,台词和细节处理都上佳。

而且,第一次在科幻片各种高科技装备里看到这么多中国字,感觉好奇妙。中国几个主要城市地标式建筑都有出镜(摧毁后的)这种镜头国内观众肯定没看过。也包括cctv、东方卫视的新闻画面,很亲切,包括韩子昂路过上海区时,回忆自己老伴为自己做的葱花面。此外,很多镜头设计不输好莱坞大片,特别是地球撞木星那一段的几处。

很多时候都在想,人类那时候只注重一叫“钱”的东西,风暴何时何日才能停止,贝加尔湖畔的冰川什么时候能化为水,供子孙后代来钓鲑鱼,这些不忍去思考的问题,从来都不值得人爱。哪怕地球开始流浪,我爱很久很久以后,万物归位后,里那点雾气野蛮自然生长,溯游起长而又长的回音。那些让我心旌动摇的,模糊而又准确,隐秘而又默契,那是自然最温和的一面。 ​

当然还有最后这个梗:

北京交管委提醒您:道路千万条,行车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它们,都来过我的生命,都温暖过我的生命。我将用一辈子来铭记。 老猫 老猫瘦了。 我从来没有见过它卧在地上,变成细...
    月光墨墨阅读 648评论 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