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人走路的姿势不尽相同,我们从一个人的背影就可以判断出这个是谁。
走路姿势已然成为一个人的形体特征。走路就是静态的姿势在运动中最好的体现,双脚接触地面获取信息,对于正确姿势的形成关系重大。
每一次的迈步都包含着腿部四个“转轴”关节的动作,其周围的软组织必须平衡以延长关节使用寿命并能有效行走。
(当脚跟落地,脚掌滚动开始时,下肢的后表线接管髋伸展和足跖屈。另一方面,无论肌肉是怎样的收缩顺序,由下背部到脚趾的后表线下半部在整个过程中都一起参与。在这期间,动作经由腿部的四个“转轴”运动,或多或少都有伸直趋势。当然有时髋部在行走中会旋转,重量由外到内经过跖趾关节。但整体来讲,这些关节间力的方向若有偏差,就会造成关节磨损、韧带过度牵拉及筋膜的不平衡。)
双足稳定性和负重测试
站直,双脚指向正前方,与肩同宽。先抬起左脚,感受身体重量全部落在右脚时,身体重量在足底的分布、小腿肌肉收缩、身体稳定性三个方面;之后放下左脚,抬起右脚,同样观察身体重量在足底的分布、小腿肌肉收缩、身体稳定性三个方面。
大多数人做完测试后,都会明显感受到单脚负重,尤其是用左脚负重时,身体重量分布不均匀,小腿肌肉明显收缩,身体不稳定。由此说明双脚负重不平衡,右脚负重为主。多数情况下身体的重量主要在身体右侧。
正常情况下,人体双脚因为足弓的存在,重量均匀分布于双脚足跟的内侧、外侧、大拇趾、小趾下面及足底外侧缘。
假如脚有结构上的问题,比如扁平足、高弓足、八字脚等,自我调整能力下降,足部有些区域长期、连续负重,会导致足部肌肉酸痛,经常长鸡眼。(回想零下220度的液态氮点在鸡眼上的感觉...此处省略一万字)
行走时关键因素在于理解髋关节的特征。这个球形的髋关节,是人体最大的关节,行走时大腿的前后摆动,需要髋关节前后屈伸的良好功能。在上面的测试中,双脚负重不一样与髋关节有关。
(正确的行走中,骨盆会有三个几何平面的运动。前后轴上的左右侧摆,垂直轴上的旋转运动和每块髋骨在左右轴上的矢状面倾斜。其中一个平面的运动不足会造成其他两个平面的过度运动。)
人体是一个整体,想要获得优美的走路姿势,需要脚、小腿、大腿、骨盆和全身肌肉的良好配合,尤其是腰大肌要有一个适宜的拉伸程度。
恢复正确走路方式的练习
1、腰大肌训练
2、站立骨盆平衡训练
双脚与肩同宽站立,双脚指向正前方。将身体重量均衡分布在双脚上。将骶尾骨想象成一直画笔。先做水平方向的顺时针方向划圈运动20次。运动时保持臀部肌肉放松,进行整体的骨盆运动。然后逆时针方向,再做20次。
再做前后方向的顺时针和逆时针的划圈运动。
起初,很多人能明显感受到一侧臀部或者腰部肌肉紧张,通过一段时间练习,两侧骨盆周围肌肉的平衡感就会建立起来
3、走路练习
双脚与肩同宽站立,以右脚脚掌前端蹬离地面,胸廓向右后方略旋转,左臂向前摆动,身体重心向前移动,右脚脚跟整体放在地面,重力向前转到脚掌中心。左脚同样方式抬起,胸部向后方旋转,摆动右臂向前。同样方式完成一个步态周期。
练习时身体重量能够均匀分布在双脚后,开始进行走路练习。走路时,要双脚均匀负重,与肩同宽,双脚指向正前方。
END
一位喜欢写作,坚持分享的少年。如果你觉得本文不错,点下“桃心”(喜欢)。
墙裂推荐你关注我(鼓励鼓励我)、打赏(刺激刺激我)我会继续为大家分享有用有趣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