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下午去参加一堂花艺课,上课地点在蒲黄榆,培训通知上写着下午2.30--5.30,于是和另一位同城交易的卖家约定了5.30在蒲黄榆地铁站见面。结果实在是高估了中国人民的靠谱程度,培训课准时开始这事儿个人表示很诧异,以往通常都是要和通知上相差至少半小时才罢。但3点半课程便结束了这事儿让人再次认定,我华夏子孙,办事就是不靠谱。面对日程上忽然多出来的两小时,实在有些不知所措之感。毕竟两小时后还要在这里和卖家见面,那么考虑一下周边的活动,最近的公园是天坛,去天坛看看落叶?但左手拎着一只花盒,右手提着一大把花这事儿对个人行动还是有很大束缚性的。那么把辎重存在物美服务台再去天坛?或者在周围转转,或者进行个理发或做指甲一类耗时间的活动?但存包、乘车去天坛、转转、乘车回蒲黄榆,中间消耗的时间太多,掰手指算下来,真正能在天坛停留的时间着实有限。做头发,手头还有一个免费的没去呢。做指甲,查了下附近的美甲团购都挺贵的。
于是、然后、最终,当事人我的选择是,去肯德基呆坐。是的,正所谓:枕上思量千条路,明朝依旧卖豆腐。
说的天花乱坠,想的眼前生辉,其实现实还是那么现实,平淡的让人感觉乏味。
不是卖豆腐的自己想卖豆腐,有神马匠人精神,而是条件不足,何况就算卖豆腐也要有启动资金好吧。毕竟一毕业就有老爹给上一亿创业资金的是超人(此处有梗,有意者请自行百度去)。就好像而今北京房价动辄7、8万一平了,于是很多人痛心疾首表示当初应该在1000块一平时如何怎样,但退回当年想一想,当时的房价,普罗大众照样是买不起的呀。举个不恰当的例子,这个就好像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有一本揭露万恶美帝国主义罪恶,展现在那里生活的劳苦大众们的水深火热的书《我在底层的生活》,这是一位专栏作家卧底底层的真实经历,其中有一段说道:
在时薪低到6-7美元的情况下,作者和餐馆女招待们端盘子收桌子跑来跑去连续工作八小时。为了让顾客们按时就餐,她们只能在人少的下午吃一份热狗面包,临下班之际,作者问同事:你家住哪里?同事说:胶囊旅馆。“你疯了吗!为什么住旅馆!你今天的工资只够付一天的房费!”同事像是看白痴一样地看向作者:“呵呵,你以为我不想租房子吗?你倒是说说看,我去哪里找到押一付一,甚至押一付三的保证金?”
-----我是引用完毕的昏割线
好了,下面问题来了,很多时候,我们不光有梦想,还会有机会,只不过你有没有能力抓住机会?那个就是一件需要长时期积累、努力的事情了。神马,有人说和上面的举例太不搭了,咳咳,个人表示不搭是必须的,不然太不正能量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