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到《金钱不能买什么》,这本书里的例子让人很无奈,在理智冷酷,看似双赢的经济学世界里,人的伦理道德,人的善恶美丑,甚至是小人物的命运怎么用金钱衡量?更可怕的是,原来真的可以被计算,甚至在我们自己不知道的情况下。
非洲某政府出台15万美元可以猎杀黑犀牛的政策,吊诡的是,猎杀黑犀牛目的是为了保护黑犀牛,因为这些钱将用在黑犀牛的保护上,保证他们的繁衍。
经济学角度上看,并没有什么问题,一方面黑犀牛总数没有减少,还得到了保护基金,另一方面还可以满足猎杀者的需求。
但从道德伦理上讲,却感觉很不舒服。目的是什么,目的是为了保护黑犀牛,然而这份保护,需要献祭出珍稀的同类的生命。
这让我想到,《追风筝的人》里面的一个境况。男主为寻回哈桑的孩子,返回战乱的家乡,来到一所恤孤院,问到孩子去了哪里时,发现哈桑的孩子已经被领走,为什么会被领走?被谁领走?原来,随着孤儿越来越多,这座恤孤院早已入不敷出,院长会一周把一个孩子卖给塔利班的人,用这些孩子来满足某个塔利班分子的恋童癖,奸淫癖等变态行为,被折磨的孩子会有多么恐惧,他们会面临怎样的命运,谁也不敢想。而剩下孤儿的生存开销都来自这些被祭出的羔羊。
恶心、残忍却又无奈,看似这是让更多孤儿活下去的办法,但真的没问题吗?这是个无解的问题。
如果剩下的孩子可以做选择,不知道他们会不会选择这样活下去,靠自己同伴的牺牲而活亦或牺牲自己让同伴活下去。
记得故事里的男主曾经回忆和父亲逃难的一段经历。他们逃离自己的祖国,坐在卡车里经过苏联军队哨卡时,一个士兵示意要和车里的一位穆斯林女性单独相处一会儿。这意味着什么,所有人都清楚。其他人默不作声,她的丈夫跪地求饶,男主按压着父亲的身体,默默祈求父亲不要冲动,但他的父亲依然站出来指责这名士兵,和他当面叫板。父亲是一名值得尊重的人,他做好了赴死的准备,他无法接受用一个女人的贞操换取求生的机会,他也知道一个女性的贞操,尤其是穆斯林女性的贞操意味着什么。
而羊脂球就没那么走运了,她没有遇到这样一个有尊严有担当的人,更何况她还是一个妓女。她做出选择,甘愿牺牲自己换取一车人的性命。然而在一群懦弱自私的人里,她的牺牲换取的不是感恩,而是更大的屈辱。
同样的两种境遇,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结局。如果我们是那个安全的大多数,会希望用他人的牺牲换取自己的自由和生命吗?我们真的能心安理得的享受这份自由和生命吗?这分有良知和无良知的人。
有良知的又分为勇敢的和懦弱的人。有良知有勇气的人,会在一开始判断这种牺牲是否是自己能够偿还的。《追风筝的人》里,父亲是明智的,他在一开始就拒绝接受这个机会,因为他知道,这种牺牲是他永远无法承受与弥补的,除非你能承受未来几年,十几年,甚至一生的愧疚,且不认为这样会更辛苦。
《追风筝的人》里说,愧疚是只有善良的人才有的情感。如果你找不到赎罪的路,将一生背负着十字架负罪前行。
希望每个有良知的人,都能有勇气做出无愧的选择。接受的是自己所能偿还的,拒绝的是自己所不能偿还的。
什么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就是那些为你无偿奉献的人。无偿的才是最贵的,你接受了这份无偿,占了这份便宜,你就需要为此负责。为什么很多人不愿意养小猫小狗,部分是因为它们会无偿的信任你,爱你,这份爱给人一种无形的压力与责任。而你,需要在领养它们之前,试问自己,自己是否能承担下这份无条件的爱与信任。如果你持有怀疑态度,那就不要做它们命运的主宰者。当然,我希望所有人都能拥有这份勇气和信心,因为也只有这样的人,才配拥有对应的这份爱与信任。
而面对没有良知的人,我们为什么还要为这种人牺牲呢?
如果我们作为被牺牲的人,那么我们的牺牲都应该留给值得的人。
在《金钱不能买什么》里,还有这样一个例子。瑞士需要在一个村庄存放核废料,在民意调查中,有50%的村民同意这一做法,但在调查人员承诺为他们支付一定补偿金额时,支持这一做法的人下降到25%。原因很简单,村民认为如果我们这里是全国最适合存放核废料的地方,那么我愿意为我的祖国做出牺牲,但你拿钱给我,对不起,我和我家人健康和生命的代价,你们出不起,如果你们觉得我们的牺牲只值这些钱,对于不尊重我们价值的人和国家,我们为什么还要为他牺牲呢?
所以,我始终相信我们人类之所以能走到今天,正是因为有那些不愿牺牲他人和愿意牺牲自己的人存在。也因为正是看到这样的人存在,才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自己的牺牲是有意义的,这才是让人类经过重重天灾人祸走到今天的动力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