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与我一道梦游古三峡吧
朋友,你游览过葛洲坝和三峡大坝截流前的长江三峡么?没有啊,那就一起做个梦,与我神游一番如何?!
上世纪80年代,葛洲坝截流,400里长江三峡水位壅高20多米,回水抵达奉节白帝城,昔日碍航之急流险滩俱被淹没;2003年初夏,宏伟的三峡工程巨坝横江,“高峡出平湖”,长江三峡旧貌消逝,一个崭新的三峡容颜悄然展现在我们眼帘!
哦,“那过去了的,将变成我们亲切的怀念”一一
放眼中国,我们从雄鸡型版图上可清晰地看见两条平行且贯穿西东的缎带一一黄河与长江。
黄河,是哺育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同样是哺育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若干年前,我曾见过一张奇特的卫星照片,名叫《古老长江是条龙》:龙头是上海吴淞口,龙珠是崇明岛,龙尾是山城重庆,两只龙爪位置真神了,一是鄱阳湖,一是洞庭湖。
万里长江,不择细流,笑纳百川,遂成巨龙腾飞之势;
千里三峡,两岸连山,重峦叠嶂,无处非画,无处不诗!
古老三峡,以迂回曲折的西陵峡,姿态秀丽、妩媚动人的巫峡,悬岩壁立、雄伟险峻的瞿塘峡,著称于世。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奉节白帝城、巫溪县“白鹿盐泉”圣地和悬棺群、巫山小三峡和著名的巫山十二峰、巴东神农溪、秭归屈原祠、兴山昭君村、宜昌三游洞和三国古战场.......三峡两岸,除了许多历史悠久的文物古迹外,还有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风光。游人至此,仿佛置身诗林画廊,定会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神奇的长江三峡,在于四个字:雄、险、奇、幽。这里,无峰不雄、无滩不险、无洞不奇、无壑不幽。三峡是一幅美妙绝伦的风景画。三峡更是一本大书,一部包蕴民族沧桑的历史巨典!
游三峡是一种渴望,更是一种阅读。
读三峡,不外两种读法:要么自宜昌乘船入峡,溯江而上,缓缓抵达奉节;要么,从奉节登舟闯入夔门,飞流直下后抛锚宜昌。
前者是悠哉游哉,慢渎细品;后者是“一目十行”,大嚼大咽。
两种阅读两种味道,非亲临者莫能评说。
你知道古时长江东西流吗?
追溯古三峡诞生的历史,可使我们了解古老长江的诞生过程和“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的深幽峡谷之形成。
乘船西行你不难发现,黄牛峡南岸是“一江万里独当险,三峡千峰无此奇”的黄牛岩,其东面却是“峰巅萃巍孤擎月,山势嵯峨半插天”之天柱山。此二峰裸露的水成岩层状剖面告诉我们,这一带在距今一亿年前还是汪洋大海。你若有兴趣爬上海拔千米的高山之巅,定会有重大而新奇的发现:山顶上遗留着漫长地质年代古海底卵石和大量古生物化石。
古老三峡的形成,缘自距今七千万年左右的那场“燕山运动”。那时,这里的地壳向上凸成“黄陵背斜”,使黄牛岩、天柱山矗成我国早期之“珠穆朗马峰”,成为古长江之发源地,其西脉流入四川盆地,东脉注入洞庭湖。
古长江东西走向,经过了漫长岁月,终于导致了三峡的诞生。现在我们知道,黄牛岩之北,天柱山以东地质为花岗岩。这种颗粒结构的岩石虽坚硬无比,但却怕晒,尤其害怕风霜雪雨袭击。越是怕越是经不住风化崩解,久而久之,便流水下切而成为低岩。约在距今二千万年左右,此花岗岩地带终于形成宽谷……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古老三峡是举世罕见的天然地质博物馆。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28亿年前最古老的混合岩,有幸目睹距今7亿年的大陆冰川和世界上最为古老的生物群,欣赏到史前3次沧海桑田变迁所遗留下来的痕迹。
古老三峡的地质地貌,其形成过程读者已大体了解了,这是自然的三峡,被视之为“鬼斧神工”。
那么作为非自然的一面—我们人类呢?人类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中,在三峡险恶的环境里是如何生存和繁衍的呢?
倚江而立的一座座古老城镇,把答案写在两岸的边坡或者“坪”上。无论三斗坪、茅坪,还是秭归、巴东、忠县、万县、云阳……老态龙钟的小城,在历史的风雨中步履艰难地苟延残喘,以“吊脚楼”和拥挤不堪的小胡同,向游人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从各个城市的旧貌来看,三峡里古老的繁华并非不曾有过。但毕竟方圆面积过于窄小了,即使不以现代的眼光来衡量,它们一个个都没有发展的前途。
“大溪文化”曾经是我国考古学家的骄傲所在。然而光阴荏苒,“大溪”早已成为过眼烟云。位于长江支流的大宁河大昌古镇,曾经也是古时三峡极度繁华之所在,如今呢,残存的雕龙画栋一条街也是破烂不堪,向我们讲述骄傲和自豪的,只有沿街被人们踏得光溜溜的条石;大宁河宁厂古镇“七里半条街”,虽也记载着“川盐”的历史,然而大宁河沿岸数千个栈道石孔,塞满了山民和盐工们辛酸而悲伤的故事……
最为奇特且最令人触目惊心的物证,要数峡江两岸悬崖绝壁上被纤绳烙下的深深的印记了。古时峡江,在纯粹人力手段出入三峡天险的过往船只,其命运可想而知。要知道,著名的“川江号子”是被山民和船夫用泪水和汗水搅拌,嵌在山崖的岩缝里,用纤绳勒出来的啊!
古老三峡,造就了峡江古镇和古镇文明。
古老而丑陋的峡江小城,却造就了顶天立地的峡江人。
滩多水急:西陵峡凶险没商量
滩多水急,四个字缀成千古遗憾; 风光秀丽,一句话构造千古传奇。
这是西陵峡写实,令人想而生畏。而记述往来船只闯滩涉险经历的民谣则如泣如诉:
“打新滩来绞新唯,祷告山神保平安;血汗累干船打烂,要过新滩难上难”。
“新滩泄滩不算滩,空岭才是鬼门关…..”
可是,西陵峡的奇秀与绝险,既是一对矛盾,也是一种诱惑!为求生计,船夫用凝聚辛酸血泪的纤绳,把岩石勒得伤痕累累;为觅秀色,仁人志士和风流才子,喜盈盈闯入西陵峡,便陶醉了,便与大自然溶为一体了。
要不,古往今来,哪会有咏吟不完的诗和唱不完的歌呢?
叫我说呀,西陵峡是迷人的画,无韵的诗……
长江三峡中的西陵峡,以峡长和滩多水急,闻名遐迩。从宜昌南津关到秭归香溪口,全长66公里,为三峡之冠。西陵峡因中间有长约31公里的庙南(庙河至南沱)宽谷分割,分为东西两段。东段即黄猫峡(宜昌峡)、灯影峡;西段为崆岭峡、牛肝马肺峡和兵书宝剑峡。
滩多水急的西陵峡,明明白白写着一个险字。境内著名的青滩(新滩)、崆岭滩和腰叉河便是令过往船工闻之生畏的险滩。这些险滩,有的是两岸山岩崩落而成,有的是上游砂石冲积所致,有的是岸边伸出的岩脉,有的是江底凸起的礁石。滩险处,水流如沸,泡漩翻滚,汹涌激荡,惊险万状。
峡口:南津关前观泡漩
西入三峡,南津关是西陵峡之东口,亦即西进入口,它和瞿塘峡入口处的夔门,同属三峡首尾两端之天然门户。
“雄当蜀道,巍锁荆门”。南津关历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
南津关北岸有条溪流,叫下牢溪,又名下牢津。传说因刘备曾据守于此津之南而得名。南津关两岸绝壁耸天,峰奇谷异,江面狭窄,犹洳一只细颈瓶口,锁住了滔滔大江,成为长江中、上游的天然分界线。
“上有万仞山,下有千丈水;苍苍两崖间,阔狭容一苇”。白居易《初入峡有感》,你读后感觉如何?
传说,三国时期,蜀将刘封曾在北岸山顶修筑城垒,称刘封城。山项还有一块大石台,是张飞守卫夷陵时督兵擂鼓之处,名擂鼓台。
南津关口门不足200米,长江自西向东冲出此关后,两岸山势坦荡,江面骤然展宽至2000多米。河床高程在关口附近急剧变化,高处在吴凇口零点以上30多米,低的地方竟在海平面以下40多米。因此,原来峡内相对平缓的江水流到这里,便形成—团团漩涡,翻花滚浪,波涛汹涌。真所谓“送尽奇峰双眼豁,江天空阔而夷陵”也。
泡漩,是泡和漩之合称,谓之曰两种不同的水流流态。水激而上冲,宛如沸者曰泡;水由外向内回漩,中心有涡陷则曰漩。—般先泡后漩,伴随而生;有的固定于一处,有的则流动于一定的河段上。
峡江著名的泡漩有多处,西陵峡中段有“莲沱三漩”,最著名的当属南津关。南津关其实还有一个更古老更为真实贴切的名字------“难进关”。这里的泡漩,每隔10多分钟就出现一次,泡高约达1米,漩涡深至3米,漩的直径达40~50米。船行其间,稍有不慎便会被卷进漩涡,后果不堪设想。
莲沱泡漩可怕处是三漩相连,首尾相接,—个比一个漩得厉害。这个泡漩区内江水渲啸,声闻十里之外,过往船家的恐惧可想而知。
三游洞: 用耳朵听比看更有韵味
位于西陵峡口西陵山北峰峭壁间的三游洞,面临下牢溪,背靠长江,三面环水,一面连山,洞景奇绝,被誉为璀粲明珠。其实,它是沾了名人的光,声名远播。叫我说,三游洞用耳朵听比看更有韵味。
三游洞地势险峻,形如覆蓬,冬暖夏凉,洞室开阔,呈不规则长方形,深约30米,宽约23米,高约9米,是古代地下水沿岩层岩面不断溶蚀,并经塌陷而形成的石灰岩溶洞。它的地层地质年代为寒武纪,距今约五亿至六亿年,洞中岩石褶皱起伏,断裂纵横,千姿百态,有似圆若方的钟乳石柱三根,垂直平行横列,将洞隔成相通的前后两室:前室明旷,诗文满壁;后室幽奥,旁有耳洞,可通于外。后室顶部空圆若悬钟,以石投击,其声如钟,石子落地,其响如鼓,故有“天钟地鼓”之说。
相传,唐元和14年(819),白居易、白行简元稹三人会于彝陵(今湖北宜昌),同游洞中,各赋诗一首,并由白居易作《三游洞序》,写在洞壁上,三游洞即由此而得名,这是人们称之为“前三游”。到了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东坡)、苏辙父子三人,也来游洞中,各提诗一首于洞壁之上,人们称之为“后三游”。
三游洞景色奇丽,曾被古人喻为“幻境”。历代途经夷陵(宜昌)的人,大都到此一游,并以楷、隶、行、草各种字体和诗歌、散文、壁画、题记等形式写景抒怀,镌刻于石壁之上。至今洞内外尚存有宋代欧阳修题记、明代重刻之《三游洞序》等各种壁刻和碑文40余件,留下了宝贵的文化史料。
三游洞前,是清澈碧透的下牢溪,水石相击,飞珠溅玉。沿洞旁小路登上山顶的至喜亭,西眺可见大江雄姿;在那峰峦叠嶂之中,长江像一把利斧,辟开一线通道,直泻西陵峡口,激流咆哮,破门而出,流经三游洞旁,则水势转平,江面豁然开阔,呈现险夷交替之奇观。
出三游洞沿石阶下行到下牢溪畔,悬崖腰畔有一方形石井,依峭壁上履石亭,这便是“陆游泉”。据地方志记载,宋代诗人陆游路经夷陵游览了三游洞。他发现下牢溪上方有一潭清冽的泉水,取水煎茶,气香味甘,赞赏之余留下诗词:“囊中日铸传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尝。”这便是陆游泉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