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的时间,翻完了从4月26日进营以来每个人的聊天记录。结合秋叶老师的《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课程,我不禁又惊喜又惶恐。
第一,先说说惊喜。
从497人的营员来看,每天坚持冒泡的人25%以内,每天冒泡的人中每天发言数量超过5条的人12%左右,这其中每天能提供给大家真正有启发、有价值、有帮助的人,则更少。
虽然这只是简单的“活跃度”评价,还没有包括输出,没有包括自己的实质性变化。但在这样一个已经相对优质的群中,这个比例在我看来就意味着:且不说完成60%就能超越别人,只要能完成自己想完成的,完成自己给自己规定的任务,就已经意味着有机会胜出。
那么假设现在自己想要提高这种活跃度,提高自己在群中的“曝光率”以获得群内定位,那么又该怎样表达,该以怎样的姿势来给自己塑造标签呢?
我们来看这几个例子:
1.早安--塑造自己标签的极好方式之一。
统计的过程中,我发现每天早上的早安是大家最喜欢给自己增加曝光率的环节。但是这样的早安打卡中,最简单的就是一句“早”。但也有小伙伴做出了自己的与众不同:日签,用其他平台的打卡工具的截图,或者加一句“祝好心情”,或者晒上自己的早餐照片...没用心一个环节,就意味着为自己的标签多了一个可能,或者排除了一种自己不擅长的方式。
2.话题参与与互动--探索定位与排除定位
我把话题参与的过程也看做了自我探索的过程。潜能营里的话题目前已经涉及很多,有科技资讯,有健身美食,有招聘工作等等。因为大家的身份、职业、年龄的原因,总能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脾性的小伙伴。但回应方式却各不相同。比如,同样是寻找同桌,以及和同桌互动,出现了这样几种:“我来了,(同桌)你在吗?””么事,我有特殊的哄同桌技巧”“我们就用名字静静地秀恩爱”。还有一句虽不是说给同桌,但我也很喜欢:“那把孤独写在你同桌的位置上”。特别有画面感是不是?
以上的语言全部来自于平时在群内活跃过的小伙伴。
通过看他们说话,体会他们的用词和情感,一个立体的形象很容易就浮现在脑海中。这样的形象不用刻意去塑造,他们给人的印象已经因为一些场景化的词,口语化的表达,生动的表情和符号而定格,这些都要比一般的“谢谢”“@..你好棒啊”“👍”要好得多得多吧。
所以由此,正如《定位》一书中所说,好的定位是能够进入用户心智模式中的。如果把自己本身就当做一款产品的话,那么我们的日常塑造,甚至是网络形象,就已经成为了自己做定位的最好切口。未来的产品不论是以什么形式,皆立足于我们本身的特点,我们原始的基因。
排除各种可能性,在我看来就是来排除自己不切实际的欲望:我想要表达丰富,我想要深刻沉淀,我也想要八面玲珑每天活跃。其实并非如此。好的定位符合初心的话,我想对于目前来说就意味着:我想以一个什么样的姿态出现在潜能营里,我想在这里塑造出自己什么样的标签和定位。从这里入手,也许更直接更有效。况且,在这里作为定位的开端,另一大好处在于:反馈来得会更快。不论自己犯了什么错,这里的弥补速度和迭代速度总会是最快的。
那么让我惶恐的地方是哪里呢?
若真的把这里视作一次自我定位的演练机会的话,那么此刻,已经有人上位,甚至卡位了。
之前也谈到,大部分的活跃分子后来都成了班委。是的,他们成了班委。他们是班委。“班委”这本身不就是标签的一种形式吗?若日后加上各自的特点,会不会成为“最会讲段子的XX班委”“最会手绘的XX班委”呢?当我谈起这些时,你的脑海里是不是已经开始闪现某些“班委”的形象了呢?
好在这一切还刚刚开始。不论是定位卡位,还是日后的滚动式系统化上位,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当做一场小实验。我们喜欢什么?初心在哪里?生活的乐趣又体现在哪些方面?认知更新又体现在何处?
这一切也会渐渐在营里浮出水面吧。
那么我的初心何在?于我而言,我确是把自己视作一个产品来对待的。从为自己设计一套“成长体系”开始,就发觉这个世界已经与过往完全不同了。我要做的就是继续探索,试错。
也许潜能营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发现自己”潜能呢?也许这本身就是一个给我们试错、合作,通过一项项具体的“事件”来展示自己的机会呢?也许各位老师的要务不是帮我们挖掘,而是找到“被挖掘出来”的人呢?又也许,帮我们发现自己潜能的恰好是我们的同桌,甚至是我们自己呢?
那么多的问题,答案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潜能一定继续在积蓄,只要向着初心,早晚有一天会爆发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