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不坏净:于佛不坏净,于法不坏净,于僧不坏净,与戒不坏净。
学佛路径:四预流支+九字真言
四预流支:亲近善知识,多闻熏习,如理思维 法随法行。(学佛次第)
九字真言:读原经、拎重点、写体会。
3.1 世尊的修持
1.世尊出家不是为了逃避 ,是为了承担更大的责任。
2.世尊已经修到了最高的禅定功夫,但发现仍然就不能了生死。世尊最后在菩提树下悟到了“缘起性空”。
3.两种成佛观:由佛成佛观由人成佛观。
由佛成佛观是说明世尊是乘愿而来,普渡众生,给我们显现的是大悲愿。 由人成佛观,意思是这些大乘经典不是佛说的,世尊是由人成的佛。
由佛成佛观,让我们学佛要发菩提心 要发大悲愿,由人成佛观是让我们正精进。
3.2 佛、法、僧
1.什么是佛?佛是梵语佛陀的略称,其义为觉者,是指觉悟了的人。
正精进:佛是觉悟了的人因此 把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的发挥出来,这在佛法里叫正精进,在大乘佛法里叫“精进波罗蜜”。
2.什么是法?
法是梵语达摩的义译, 精确的定义是轨持。轨持即不变的轨律,这不变的轨律它有本然性,安定性,普遍性。
诸佛常法,佛佛道同:是指所有的佛体证到的法都是一样的,因为法是具有本然性、安定性、普遍性的不变规律 ,体证到的都是缘起性空即缘起法。
入佛法相名为佛法:只要契合缘起法,懂得 无常 无我的法,“不拘名相”,都是佛法。
五蕴、五根、六根、身根、意根等概念的厘清:五蕴即六根,六根(眼耳舌鼻身意)分身根(眼耳舌鼻身,即为五蕴中的色蕴)和意根(即受想行识)。
3.什么是僧?
僧的意思是合,众,有和合的意思,故又称为和合众,和合僧。僧的内涵是对于佛法用生命去实践,去体证的人。
已经清净的,已经证果了,已经离欲了的出家人称为圣贤僧。
3.3 五戒十善
持戒不在持而在舍,因为持戒的目的是为了舍离贪嗔痴,导向解脱。
1.五戒:杀盗淫妄酒。(杀盗淫妄是根本戒,是大戒,酒称遮戒)
2.十恶:身三口四意三
身三:杀盗淫 口四:妄语、两口、恶语、绮语。 意三:贪嗔痴。
3.五戒十善与修行的关系
五戒十善近仁义礼智信。
五戒十善涉及到我们整个修行,直接关系到以后修戒定慧三学。
更具体的行五戒十善要以《太上感应篇》 《了凡四训 》与《俞敬净意公遇灶神记》里的忠孝仁义来行,这些恰恰都是佛法里戒的问题。
4.五戒十善与六合敬的关系
戒的本质在于舍离,而令身心离欲清净, 修持好五戒十善,也便能做好六合敬了 。戒是内观修心,六和敬是对外展现。内修解脱道, 外修菩萨行。
身和同住(身三:不杀不盗不淫) 口和无诤(口四:不恶口、不两舌 、不妄语,不绮语) 意和同敬(意三:不贪不嗔不痴,意业清净) 见和同解(以五戒十善,正见为前提基础)戒和同修(戒德) 利和同均(这个大概与不贪不痴不盗都有关系)
3.4 四不坏净成就
依四不坏净而修,终可证得初果(即破疑,破身见,破戒进取)
对于四不坏净 这里重点突出的是僧与法, 尤其是僧的概念 ,身心都在道上法上 ,当生活中有烦恼有郁闷的时候,就会去找自己的问题,然后主动的去消化。这样的人磨性就根本不存在了,天加福都是逆来的,这些所有逆来的 ,对他来说都是天加的福。
佛法是解决人生烦恼苦迫的法,只有把精力集中在自己身心的当下,佛法对你个体的生命才产生直接的作用。这一讲里,师傅理得很清楚,原来佛法不是迷信崇拜,更不是祈求神佛,而是要理解和认知无常法,将法契入到实实在在的生活中来,当你起了烦恼忧愁的时候,应该练习依法而起正思维,努力调伏和止息,解决问题。
祝清云宝几,兮姐,大人,诸位师兄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