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 卢沟桥
由于16日清华、奥体一天的行程,基本都是在用双腿走出来的,中间穿插尝鲜了共享单车,整个一天巨累,在儿子的要求下,17日上午我们没有出门,直到下午4点天气凉爽之后,才决定启程-卢沟桥。
说起共享单车这个对我们来说的新事物,儿子兴致非常浓厚,在奥体北区到南区时,态度坚定的说“不骑车,不动弹”,无法,我用我和爱人的两部手机开通了3个骑车账号(两个小黄车、一个小蓝车,用过共享单车的应该知道,一种车只能用一个号),至此,儿子爱上了共享单车,后几天的行程,只要是在10公里以内的景点,我们一家基本上都是刷车前往……。
下午四时,天高气爽,由于住在丰台区,查地图后发现离卢沟桥仅7、8公里,随骑车前往。
路途经过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意外之喜,该园位于丰台区宛平城与京石高速公路之间的三角地带,占地二十公顷,藏在公路的转向处,但由于5点就闭园了,没能入内近观,门口留影以证之行。
骑行穿过数条马路后,曲曲绕绕终于来到了卢沟桥景区。卢沟桥,位于北京市西南丰台区永定河上。因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卢沟桥拱洞由两岸向桥中心逐渐增大,拱券跨径从12.35米至13.42米不等,桥身中央微微突起93.5厘米,坡势平缓。河面桥长213.15米,加上两端的引桥,总长266.5米。桥身总宽9.3米。桥面宽7.5米。桥两侧雁翅桥面呈喇叭口状,入口处宽32米。桥面两侧设置石栏,北侧有望柱140根,南侧有141根。望柱间距约1.8米至2米,柱高1.4米。柱间各嵌石栏板,栏高约0.85米。整个桥身都是石体结构,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它被形容为一座巨丽的石桥,后来外国人都称它为“马可波罗桥”。引用网络资料)
卢沟桥在中国人的印象中不是因建造精美而扬名,而是见证了中国在这里打响了全面抗战 的第一枪而铭刻历史!在这里有必要重述一下那一刻骨的历史!!
自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制造"柳条湖事件",对中国东北地区发动了武装进攻的"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东北三省,又蚕食华北,至1937年上半年,北平的东、北、西三面都被日军和伪军控制,位于北平西南郊的卢沟桥便成了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1937年7月7日深夜,日本帝国主义借口士兵丢失为由,向卢沟桥守军开火,后,守军退守宛平城奋起抵抗,自此日本拉开了全面侵华战争的帷幕,史称“卢沟桥事变”(亦称"七七事变")。
卢沟桥始建于1189年六月,1192年三月完工。两侧石雕护栏各有140条望柱,柱头上均雕有石狮,形态各异,据记载原有627个,现存501个。石狮多为明清之物,也有少量的金元遗存。由于清康熙年间永定河洪水,桥受损严重,大量古迹在洪水中销声匿迹。后经过多次修整。
1698年重修,康熙命在桥西头立碑,记述重修卢沟桥事。
(1786年)乾隆御笔 重葺卢沟桥记碑
为什么叫重葺而不是重修,这块碑乾隆把他说清楚了,现白话如下,乾隆说,写文章有的词儿表面相同,实际意思大不一样,不能不细心加以核实,比如“归顺”和“归降”俩词儿我就分辨出来了。说到桥也是如此,历朝历代只是重葺而不是重修,有人拆开过洞门,一看,古人弄得那叫一个结实,拆了就复不了原。所以谁也别跟我提“重修”俩字,全是小打小闹,这桥在浑流巨浪中屹立了数百年,用工已到了极致,谁说拆了重修我都不信。我作为皇上为什么还要说一大堆修桥的事呢,就是有的人上奏自己修桥的功劳有多大,把古人的成绩说成自己的,使劲往脸上贴金。为告诫我朝和后世那些沽名钓誉的人,我才不得不立这个石碑。
(碑文原文:文有视若同而义则殊者,不可不核其义而辨之也,余既核归顺归降于土尔扈特之记辨之矣。若今卢沟桥之重修重葺之异,亦有不可不核其义而辨之者。盖今之卢沟桥实重葺非重修也。夫修者倾圮已甚,自其基以造于极,莫不整饰之,厥费大。至于葺则不过补偏苫弊而已,厥费小。夫卢沟桥体大矣,未修之年亦久矣,而谓之葺补费小者,何则实有故。盖卢沟桥建于金明昌年间,自元迄明以至国朝,盖几经葺之矣。自雍正十年逮今又将六十年,帝京都会,往来车马,杂踏石面,不能不弊坏,行旅以为艰。桥之洞门间闻有鼓裂,所谓纲兜者(谓垂下也)。司事之人有欲拆其洞门而改筑者,以为非此不能坚固。爰命先拆去石面,以观其洞门之坚固与否。既拆石面,则洞门之形毕露,石工鳞砌钢以铁钉,坚固莫比,虽欲拆而改筑实不易拆,且既拆必不能如其旧之坚固也。因只令重葺新石面,复旧观,而桥之东西两陲接平地者,命取坡就长,以便重车之行,不致陡然颠仆以摇震洞门之石工而已。朕因是思之,浑流巨浪势不可当,是桥经数百年而弗动,非古人用意精而建基固,则此桥必不能至今存。然非拆其表而观其里,亦不能知古人措意之精,用工之细,如是其极也,夫以屹如石。辟之工拆而重筑,既费人力又毁成功,何如仍旧贯乎!则知自前明以及我朝,皆重葺桥面而已,非重修桥身也。即康熙戊申所称,水(冲)桥之东北而圮者,亦谓桥东北陲之石是而已,非桥身也。以是推之,则知历来之葺或或石面或桥陲之堤胥,非其本身洞门可知矣。夫金时钜工至今屹立,而人不知或且司工之人,张大其事,图有所侵,冒于其间焉。则我之此记,不得不扬其旧过去之善,而防其新将来之弊。是为记,以详论之。乾隆五十一年岁在丙午仲春之月中瀚 御笔)
从文中可知乾隆皇帝还是个明白人,借无名氏一打油诗:
乾隆皇帝做榜样,明察秋毫问端详。
治国首要治官场,杜绝为官饱私囊。
卢沟桥面,中间为原桥面,条石建造,因年代久远,人车碾压异常光滑,高低不平,极易摔倒,1987年进行了修缮,周边为修缮后石材。此桥从古以来都是从南方进京的必由之路和燕京的重要门户,现今虽然附近修建了新的卢沟桥,但河两岸民众仍将此桥作为步行过河的重要通道。
桥的东西两端均有石刻神兽定桥。
由于卢沟桥上石狮子太多,组图几个特色的留念,图中可看到部分石狮已经风化的没有了细节。
去的那天,恰逢有工作人员正在给每个石狮子进行3D建模扫描,应该是政府人员在保留古迹历史,现代技术真是创造了莫大的便捷。
桥东头则立有乾隆题写的"卢沟晓月"碑。
“卢沟晓月”是燕京八景之一,它由古时乾隆皇帝在秋日路过卢沟桥,得此良辰美景,赋诗“半钩留照三秋淡,一练分波平镜明”于此,并题“卢沟晓月”,立碑于桥头而闻名。但随着时代变迁,北京由于气候改变、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相对匮乏,几十年前,永定河断流了,"卢沟晓月"的美景也因为晓月湖的干涸而消失长达20年之久。2006年,丰台区为再现"卢沟晓月"盛景,专门制造了人造月亮。2008年5月,丰台区启动永定河蓄水工程,采用南水北调冲洗管道的废水恢复晓月湖水面。但随后湖水渗透、蒸发厉害,水位下降。2010年,根据《永定河绿色生态走廊建设规划方案》,北京市启动门城湖、莲石湖、晓月湖、宛平湖、循环管线"四湖一线"工程,才重现了“卢沟晓月”这一“燕京八景”。
来一张“卢沟晓日”冒充一下:
此为真正的晓月(网络图)
来一张从桥西观宛平城的全景
经过造湖工程,现桥下已经修成了居民休闲的绿地公园,有游船、步道,芦苇荡……
宛平城口,由于夜色已晚,用慢门拍摄,内部的街景等没有详拍,挺祥和的城门街道。宛平城内没走多远有一座博物馆。
由于过点已闭馆,穿过城楼街道,就到了来时的道路,骑车回家,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