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次有什么收获?”昨天结束后海金沙老师问我;
台湾海金沙老师不常来广州,她上次从台湾来广州,给我们内部做了一次培训,那时候感觉,要很热爱孩子,很热爱教育才能像沙沙老师这样吧!
就是带着她给予的一份提醒,一份觉察,开始迭代版的科学课探索之旅,打开自然心灵,应自然的邀约。
时隔三个月,周末班结束,她再来作分享,为家长,为同行赋能,我作为听过一遍的学生,仍然满心欢喜,像一块挤干的海绵,孜孜不倦地吸收,并且作一些回顾与思考……
“打开自然心灵”——第一讲。
“打开”,其实蛮难的。
这是我发现的第一个收获。
过去学习知识,似乎屏蔽了内心,大多是大脑被动吸收。
过去情感表露,会因为回避而在内心外层树起一层保护墙,“say yes is ok”
你有多久没有自然吸收?
你有多久没有自然流露?
何以如此,行色匆匆?
自然教育到底意义何在?
很多人说大自然有治愈效果,它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呢?
种下一颗种子,静待发芽。
一点点打开自己内心,抛弃外在的背负,专注当下;
这种真的让什么东西进入内心,看得见的情感流动,会让人感动很久。
那要怎么打开内心?变色龙老师带领我们体验五感,几年前我有参加过这样“打开五感”的自然体验,当时觉得自己除了视觉可以相对敏锐以外,听觉,触觉,嗅觉,味觉这四觉已经被我遗忘了,遗忘在城市快节奏的生活里……
于是我也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决定重新拾起,一点一点,放慢速度,真实面对。
这个过程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而我尚且没有台湾海蛇老师的“蛇眼”那般敏锐,一路可以发现几十种蛇!
但我知道,敏锐捕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正如发现孩子身上的光,也不是一天就可以做到。
“认识生物名字不是重点,但当你喜爱它,有感情的链接,名字就有意义。”
——海金沙老师
世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教育在强调创造力,但不能忽视“感知力”是基础。发现与观察,是培养自然感知力好的开始。
自然观察的重点,在“发现”。
往往知道很多知识的孩子,他不会愿意蹲下观察,他以为他懂了,“嘿!不就是蜘蛛吗?”他并没有发现蜘蛛在打包食物,而这样的精彩没有出现在书上。
“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
你是懂得很多知识的老驴?还是永远去发现的小兔子?
带孩子去感受,而不是强加你的感受。
孩子自己与自然产生连接,生发内心的爱,爱自然,爱这个世界,才是“发现”的意义吧!
回顾周末班的自然科学课,我觉得自己最大的改变是我愿意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们“蹲下”观察,把自己内心发现的感动带给孩子,常常“自废武功”,空杯才能装水。
我相信内心也是有节奏的,如同大自然一样,一年四季不会一直劳作,该停下来的时候就停下,不要要求收获太多,对待教育也亦如此。
这也是为什么昨天那么多家长朋友上老师的课自发感觉“好舒服”,一天课程它在顺应我们的身心节奏,一呼一吸,学习总结,如此简单朴素,大道至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