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第一二两节课都是语文,黄金时间,我计划好充分利用这个时间,学完第2课《古诗两首》,每首诗用一节课教学。
前一天,我在班里进行了调查,《咏柳》(贺知章)有23人会背,《春日》(朱熹)有5人会背,于是我决定重难点放在第二首诗上。
为了把口语表达的训练常态化,上学期我们就把每节课的前5分钟拿出来,进行口语交际了。我们一般是布置学生预习,这一课是了解贺知章、朱熹的相关资料和诗歌,然后课上交流。
一、
上课了。
第一节课,先交流贺知章的资料,同学们说出他的号“诗狂”,后来他自己自号“四明狂客”,还说出了他的名作是《咏柳》和《回乡偶书》,《回乡偶书》有两首,有一位同学读出了第二首的内容: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我们又一起回忆了第一首的内容: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第二首诗《春日》的交流资料,学生说到了他的另一首名作《观书有感》,读了出来: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简单统计了一下,这两首诗的交流人数达到了12位。如果每天有这么多人能够交流、练习口语表达,一学期下来有多可观啊!
Tips:对家长和学生来说,千万别忽视老师的每一个教学安排,认真去做,都有收获。
在正式学习古诗的伊始,我带着学生先一起复习了学习古诗的方法:读,而读又是有层次的。从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到读懂意思、读出感情,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学习。古诗学习的方法很多,每个人都可以尝试摸索、总结出自己的方法,而我们的方法,也是持续使用、逐渐深入的。
Tips:现在很多老师的教学都不仅仅是教知识,也很注重传授方法,作为学生,要跟着老师的教学走,循序渐进,反复使用,长此以往,能够培养一定的学习和自学能力。
然后按照方法依次进行学习,重点讲解了诗意,但是我发现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诗意很多人不敢说、不会说,《春日》这首诗的后面两句,我就带着学生多说了几遍。那么,对于诗意是不是理解了就行、意会了就够呢?留待我继续深入的思考。
讲完课,学生们就在课上写了生字,在语文练习册上抄写了一遍本诗。第二首诗的学习仍然是循此程序进行,不再赘述。
二、
课堂上真正的高潮、或者说亮点在于我指导学生理解诗意的时候,用的方法——联想和想象。我先出示了几张图片激发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想象。
《咏柳》的想象,我让学生想一想关于柳树的印象,想一想印象最深的和柳树的接触。
《春日》的想象,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因为我让学生想象一下春天的美景,朱熹在泗水河边踏春、赏春,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在玉渊潭公园上这节课,在玉渊潭寻找春天,你能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学生热情高涨,纷纷举手说:柳树、樱花、玉兰花、迎春花、菊花……我说,咱们在湖上划船,你们心情会怎样?每组一艘船,一边划船,一边欣赏美景,一边用对讲机讲课。学生说,我们的心情很轻松,很高兴,很放松。我说对啊,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去欣赏春景,再读一读这首诗吧!
如果能这样到实地去上课,其实就是两千多年前的一种学习模式。
公元前320年的雅典城郊外,常常可以看到一位60多岁的老人,身边跟随着十多位青年,他们或是在树林中逍遥自在地漫步交谈,或是坐在山谷溪旁的大石块上,热烈地讨论着。…… 雅典人都知道,那是亚里士多德正在给他吕克昂学园高级班的学生上课呢。
可是这样的学习模式,现在只能停留在想象中,想外出上课,安全、交通、组织……工作那么多,我们先要考虑的,是责任,而不是学习。那怎么办?一则,学校有各种大课堂的安排:艺术大课堂、科技大课堂、社会大课堂;二则,要多利用休息时间,去生活和自然中学习。
本课我还得到一个小知识:“等闲识得东风面”,“东风面”指的是春天,那为什么用“东风面”指代春天呢?我问了同事,原来是因为春天一般刮东风。冬天呢?刮北风;夏天,刮南风。当然,这是咱们国家的地理位置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