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了几篇优秀散文后,愈发体会到拆解+仿写绝对是新手快速提升写作能力的秘诀!
今天继续拆《读者》上的文章,《这就是生活》,看看如何把读过的故事,写成让人回味无穷的哲理散文。
整体结构
开篇:引入历史故事(颜驷),提出“老而不遇”的命题。
核心故事:引入现代故事(史铁生朋友),描绘了持续努力与“差一点”运气的反复交织,强化“造化弄人”的主题。
对比分析:比较两个故事的结局,说明生活的不确定性,及“平静”心态的重要。
主题升华:用“A面B面”、“邻家春色”等类比,将个体经验上升到普遍心理和生活哲理层面。
结尾:用小男孩的故事给出简单直接的行动指南——承认、接受,然后继续,简洁有力,且富有启发性。
如何仿写
从“小故事”引入“大主题”:
文章没有一上来就空谈人生哲理,而是从一个具体的故事入手,自然引出“命途多舛”的人生议题。
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从具体的小故事出发,这样会让读者更容易代入我们的叙述。
用“古今中外”案例增强说服力:
文章巧妙运用汉代颜驷、现代史铁生朋友的故事和外国小男孩的视频,跨越时空、国别,强化了主题的普遍性和持久性。
我们在写作时,也可寻找古今中外、不同类型的案例,这样会让论证更加丰满且有说服力。
写出细节,增强“画面感”:
史铁生朋友的故事中,名次变化、规则调整、教练的感慨等细节,都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他持续努力却总是“差一点”的无奈和遗憾。
我们在讲故事时,也可以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事件前后的对比等细节,增强故事的画面感和感染力。
在叙事中融入“哲理思考”:
文章在每个故事后,都进行了精炼的点评,如“比浮沉跌宕的过程更扑朔迷离的是结果”。这些句子点明了意义,深化了主题。
我们在叙述完一个故事后,也可以用一两句精炼的话点出其中的道理,或表达自己的情感。但这种哲理思考要自然贴切,而不是生硬地贴标签。
对于写作新手,模仿是学习的起点。可以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主题,然后思考:
1、我能找到哪些相关的“小故事”或“小切口”?
2、我能用哪些不同类型的案例来支撑我的观点?
3、故事中有哪些细节可以重点描绘,让它更生动?
4、我能从中提炼出怎样的感悟?
多读、多思、多练,写作水平一定会不断提升!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