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回:“老去一身都是病,寤来万梦总成空。”

以前读《中国文学史》,觉得能够写进文学史的人一定都是好人,今天看到一本杂志上讲宋末诗人方回,不免改变了这个想法,唯一能让我想起方回这个名字的,是一本叫《瀛奎律髓》的书,这是一个连输入法都很难打出来的书名。

图片发自简书App


方回是宋未元初之人,他的文学成就被编在了元朝诗人群体中,实际上方回还是宋朝人,不过他是一个反叛者,他没有像文天祥那样抗元,而是在自己知州的位置上投了降,当时他在严州(今浙江桐庐一带)做知州,眼见元军的铁蹄跨过了江南,他开始还准备坚决死守城池,后来见到元军的阵势,又很快投了降。投降后的方回结局并不好,见利忘义之人大都结局不好,元朝只是在需要他的时候给他甜蜜的果实,笼络一下人心,风卷残云之后,又抛弃了他。


也许你会觉得方回面对天下大势不得不投降,但是他之前做过的事,仍然被人诟病,这不是他第一次做墙头草了。宋代有名的奸相贾似道当政时,方回写了一首《梅花百咏》为他歌功颂德,等到贾似道衰败之时,方回又狠狠的踩了一脚,写出了“十可斩”的奏疏,这是方回小人之心的铁证。因为这封奏疏,方回才成为了严州知州,可见方回是一个善于弄权之人。

图片发自简书App


南宋文人周密曾经在他的笔记里记载了方回的一桩糗事:方回喜欢给别人的诗集做序,然后收点润笔费,有一次一个乡间小民求方回给他的诗歌写序,方回大概不以为意,草草几句就结束了,小民看后很不满意,要求他退钱,大概也就五百块钱,方回当然不肯退钱,气急之下想要动手打人,周密评价道:“此贪也!”身为知州的方回看上去还挺可爱的,五百块钱就能让他写个序,一点没有当官的架子,但是他的贪心也在此显现。


方回最出名的一点是在诗歌评论上,《瀛奎律髓》是他所编的一部唐宋律诗选本,选了385个诗人,3014首诗,比较全面的展示了唐宋七百年间的诗歌创作,而且还对不同的流派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这种努力,值得称赞。


方回没有被元朝重用,于是潜心于诗歌创作,几乎把写诗当做了写日记,每天至少写一首,有时候一天能写好几首,他一生写了2800多首诗,《中国文学史》上说:“方回降元后不久便被废弃,末见重用,心中多有懊悔之感,加上外界对他的精神压力,其诗往往表达出低回沉重的心情。”如他的一篇日记《八月初二日》中写到:“老去一身都是病,寤来万梦总成空。”多年的遭遇和病痛让他反思自身,原来一切浮名都是空的,踏实做自己,健康最重要。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不过从他的诗歌里也可看到晚年的方回已有归隐之心,渴望效仿陶渊明,求得内心的清静。76岁那年,他和朋友在西湖上把酒言欢,夜里突然酒醒,他写了两首诗,其中一首写到:“自古有生皆有死,即今无喜亦无忧。更著四年当八十,我于人世复何求。”七十多年的功名利禄让他最终看淡人间,当过叛徒,也谄媚过别人,一生脾气不好,也曾意气用事,能够长寿到现在这个地步己属上天眷顾,往后余生,只求淡然。四年之后,方回八十岁,寿终正寝。


方回的贡献还在于提出了著名的“一祖三宗”之说,是他将江西诗派名正言顺的拔高了一个台阶,将杜甫尊为祖,将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并为“三宗”,自然的,文学史上也称方回为江西诗派中排名第四的代表性人物。方回觉得一首诗最重要的是“诗眼”,好的诗应该有“格调” ,所谓“格调”体现在一个人的人品和学识上,这两方面能体现一个人格调的高低。


方回自幼失孤,与叔父生活在一起,半生荣辱,等到晚年始得心静。所以一个人最终求的无非是内心的详和,物与我皆去后,才看见“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早上喊儿子7:00起床,瞌睡……瞌睡的还想再睡15分钟,我改变以往简单粗暴的方式,一直在鼓励他,用林宗霖姐姐榜样的...
    星_bab0阅读 2,726评论 0 0
  • 一个人要错过多少个人才能遇到能陪伴自己一辈子的她?也许答案遥遥无知,也许下一个路口转弯就遇见。 ...
    敬往事一杯酒1阅读 1,423评论 0 0
  • 蓝天白云晴空下,青砖绿草道路旁。野花阵阵散幽香,蝴蝶翩翩花间绕。阳光洒满地,笑声冲上天。昂首阔步直向...
    发现的眼睛阅读 3,318评论 0 1
  • 同样的内容,每一次看都可能有不一样的解释和见解。那么同样的问题,同样的一段话,在不同的人眼中,读出不同的味道来,其...
    书心如简阅读 3,762评论 0 0
  • 哈尔滨最近热成火炉,35度的高温烧啊烧,在这种空调利用率不高的城市,对黑土人民着实是一种考验。 吃饭时,没有空调的...
    木鱼瑞雪阅读 773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