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加入新网师,每天小打卡如脱块小皮,大作业如脱块大皮,最后这次过关作业如脱一层皮。脱皮就会新生,最终成就今天的新我。
这次过关作业,初看,个个难,无法下笔,翻来覆去,来回比较,好似第二个作业,“运用佐藤学、伯姆的基本观点,透彻得体地解释或批评具体教育现家象”可以动笔。当然第六个作业,“其他能够证明透彻理解《静悄悄的革命》的作业”也能上手。但不管选择哪项作业,对几本书的再读必不可少。
于是,我首先将《倾听着的教育》没读完的内容继续读完,并又将全书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梳理,再次感受倾听的重要性,再次学习训练倾听的方法。接着我又将《论对话》进行了回顾,把里面那些重要而又艰涩的理论再次咀嚼,经典就这样,常读常新,仿佛我又与作者拉近了距离。最后我便开始细读这奠基之书《静悄悄的革命》,或许因为我已经历无数次或大或小的脱皮,新生的我再读《静悄悄的革命》,佐藤学先生的理念离我很近很近,很能与我共鸣。想想也该如此,因为现在的新我已有了“倾听”“对话”的理论,同时,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已有意或无意渗进了老先生的理论,因此,这一次的再读,感觉心里很澄澈:主体性神话、润泽的教室、被动的能动性——应对、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学习三位一体、开放的教室、三年教研模式、学习共同体、阶梯型课程、登山型课程、学科学习、综合学习、创造课程等等,与我共鸣了许多。难怪郝老师在本次过关作业的最后提出忠告:《静悄悄的革命》和《论对话》授课结束,从某种意义上才是理解本书的开端。如果不能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让此书的知识活起来,那么这种学习就只是知识的堆砌,意义不大。因此,理解佐藤学、伯姆的教育学理论,并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加以反思,将会使你对本书的理解日益加深。基于以上原因,建议本书明年细读几次,直到你感觉到不必再阅读为止。这是为你奠定专业根本的有效办法。这确实算得上忠告,肺腑之言,我现在再读都已有这样的感受。
三本书读完,我便接合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对过关作业构思,因为学习收获太大,我确实不愿着眼一个小点,我确定要用一个论题把三本书有机结合起来,最后确定用“润泽的教室”来结合,于是开始动笔,就在我快完工时,心里总有一丝不安萦绕心头,思之想之琢磨之,突然间悟出:我哪里写的是论文,不过是一份总结,也像是一篇生命叙事。
于是我赶紧停笔,钻研论文的知识,论题、论点、论据、论证、论文的结构等开始在我脑袋里有了印象。于是我选好论题,确定好论点,找好论据,开始根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列好提纲。
这几天我就开始每天一部分一部分地写,写时还时不时继续啃读所用的部分。今晚接近万字的论文终于完工,后面几天我再反复琢之磨之,便可提交。
为了这次过关作业,这段时间的煎熬与付出,的确如脱层皮,脱皮的过程中虽痛苦,但脱去旧皮,成就新我这未尝不是快乐。毛虫破茧成蝶,老鹰换喙而生,为了一个新我,它们都遭受痛苦,人类何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