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百态,望借手中之笔,取她们这一帧。
李奶奶是与我祖父祖母同辈的人,村里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一般以某人的妈妈作为称呼。李奶奶是当年"换亲"嫁过来的,何为“换亲”?这是以前在贫穷境况下男性为娶媳妇的一种残酷与无奈的手段,简而言之,就是将自家的姐妹给别家做媳妇,来换娶别人家的姐妹。这种风气,在我祖父祖母那一代屡见不鲜。这样的习俗,我未处在那个年代,不知全貌,不予置评。但可想而见,这样的女子在"娘家"和"婆家"过得都不会很好。我初见这位李奶奶,是与父亲去买菜时,看到了一个略显杂乱的菜摊,李奶奶佝偻着身子招呼着顾客。父亲叹息到:"老人家一辈子没享过福,老了老了,两个儿子一个出了事儿,一个还不懂事。"原来,李奶奶的大儿子是个有正经工作的,对李奶奶十分孝顺,但天有不测风云,几年前,这位大叔叔出了意外,导致李奶奶白发人送黑发人,这位大叔叔早早的过世了;而她的小儿子,按现在的话说,脑回路有些不同寻常,在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他包了好多地,竟只用来种菜!要知道,他们家的劳动力只有小儿子和已有70岁高龄的李奶奶,土地的面积不是小数目,其中的辛苦真的不可想象!甚至就算那么累,那么苦,由于多变的天气,并没有多少收入,有时候还会亏本。
(写文者也是出自农民家庭,我以我的祖辈以自己的双手在大地上种出粮食蔬菜养活许多人,为骄傲,这儿仅就事论事。)
我们县城虽小,但五脏俱全,工厂还是有不少的,青年人基本都去了工厂做活,收入要比传统种地高的多。我看着父亲用不到10块钱买的三四样菜,叹:这难道就是他的梦想?快40的年龄,还未成家,母亲70岁高龄,还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费心费力,为他忧心忧神。好多年没有李奶奶的消息了,不知她现在,可好?
将时间轴拉进。不久前,听见到一个噩耗,老沈夫妇在S国因新型冠状肺炎相继过世,为防止传播病毒,其遗体不能运回国内。说到他们夫妇,让我觉得唏嘘的是这位沈夫人。沈夫人年轻时是在机关上工作的女人,在那时,这样的老婆是很难娶到的。老沈夫妇结婚后,有了一个儿子,没过多久,老沈便出国打工去了。现在看来,丈夫出国打工,家里的老婆真是高危。老沈在S国,再也没有回来,在那里过了大半辈子,在那边有了新的老婆孩子,可谓“事业爱情双丰收”。沈夫人呢,一个人在国内生活着,把儿子养大,做了半辈子的“活寡妇”。她不曾改嫁,也没办法改嫁,她与老沈的婚姻关系还存在。也不曾有什么别男人去照顾她,在国内,这样会被人用唾沫星子淹死。孤家寡人了半辈子,老沈出国的第二年就不再往家里寄钱了,沈夫人不明白吗?我想她是明白的,只是“知之也不知”罢了。
讽刺的是,到了晚年,老沈竟然把沈夫人接到了S国。
我曾经问:“那边都有老婆孩子了,还接过去做什么?不膈应吗?”
答:“毕竟生了个儿子,在家里忙活了大半辈子了,哎,可惜了这个老婆了。”
我心里五味杂陈,都要白发苍苍的年纪,再相聚?可惜的是什么呢?接过去的日子里幸福吗?
没过多长时间,老沈夫妇就过世于异国他乡。生死无常,病魔无情,只是沈夫人的真一辈子,为她的死亡蒙上更一层的忧伤。
时间轴再次拉近。
事情的女主人公,暂且称呼她为于钰吧。前段时间,于钰遭了一大劫,特别老套的事儿,丈夫欠下巨债跑路,女人含辛茹苦拉扯孩子。这件事儿就发生在了于钰身上。于钰至少有俩个孩子了,孩子的年纪推算着应该都不大,于钰的难处可想而知,只能自己在家里看着孩子,可是这样又没有收入,一家人陷入两难。她兄弟有一个一俩岁的孩子,父母在兄弟家帮忙看着孩子,顾不到她这边。日子举步维艰。
她的父亲说:“哎,没有办法啊,她就得自己受着呗。”
别人提起她,感叹:“命太不好了,摊上这么一个人。家里要先顾儿子啊,也可以理解。”
明明都是血肉至亲,她有父母有兄弟,可是,为什么她遭了难,就宛若天煞孤星,无人愿意去拉一把呢?
人生百态,各有千秋,世事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