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有两套决策机制,了解后发现自己之前太笨了!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书《思考快与慢》,本书及其畅销,相信很多人都读过,那些说读不下去的同学,我相信你,因为你不是一个人,这本畅销神书豆瓣上有5万多人「想读」标记读过的只有一万多,可见,把这本书读完还是需要勇气。整体来说读下去了还蛮有趣,例子非常多,就是缺点体系和接地气的案例。下面,王益友和大家分享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大脑有两套决策机制,了解后发现自己之前太笨了!

《思考,快与慢》这本书,其实就是在和大家讲如何正确认识人类思维中的非理性。


本文大纲:

大脑中的两套思维系统

大脑思考机制引发的心理学效应

大脑思考机制带来的直觉缺陷

应对直觉缺陷的一些方法

谈谈两个自我


1、大脑中的两套思维系统

你知道吗?其实在我们的大脑中,存在着两个思维系统,丹尼尔·卡尼曼命名它们为系统1(快思考)和系统2(慢思考)。

系统1类似我们的直觉、本能、或是下意识。比如我问你2+2等于几的时候,你会本能地说出4这个答案;再比如你看到一个人表情就能立刻判断出这个人是愤怒还是开心。相信你已经发现了,我们使用系统1的时候其实是不怎么费脑力的。

你不需要苦思冥想掰着手指头计算2+2的答案,更不需要用任何的心理学公式去解答一个人眉头皱起来的角度和露出牙齿的数量来计算对方是否开心。仿佛一切判断都是那么的自然和流畅,让你轻轻松松就做出了反应,因此,系统1在《思考,快与慢》中被形容成快思考。

大脑有两套决策机制,了解后发现自己之前太笨了!

而系统2则与系统1相反,它是我们需要集中注意力时使用的思维系统,也就是所谓的慢思考。比如当我问你:37x18等于几的时侯,系统1也就是你的本能没有办法迅速给出准确答案,这时你要用学到的乘法规则集中注意力去计算才能得出结果;再比如你接了一个电话,周围环境很嘈杂,你用系统1的本能无法识别出电话那头讲话的内容,这个时候你需要调用系统2的集中注意力在嘈杂的环境中分辨识别声音等等。

如上文所述,我们知道,当某样事物令系统1蒙圈儿,违反了系统1熟悉的模式,系统2会被激活。这告诉我们:系统2是非常懒惰的,它通常不会主动干预系统1的工作,除非系统1先发出求助。

同样也告诉我们,系统1是全天候24小时开启的,且无法关闭,所以我们在处理很多事情的时候总是系统1先出面解决,而系统2只会偶尔被激活出来解决一下比较麻烦的问题。

这种相互协助的配合模式使它们之间的协作非常高效,能花最少力气解决问题的绝不多费一分脑力。

系统1也很善于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在熟悉的情境中是准确且迅速,基本恰当的。但是它也因经验而存在成见,因此经常犯错。但是系统1却有个毛病,虽然它在很多时候会提供正确的判断,但在一些特定的环境中却很容易出错!这样说你可能不相信,让我们来看一个例子:一台洗衣机和一套衣架一共1100元,洗衣机比衣架贵1000元,那么衣架多少钱?

假如你之前从未看过这道题,你可能立即有种非常强烈的直觉:衣架的价格是100元。然而遗憾的是,这是一个错误的直觉。如果衣架是100元,那么洗衣机只能是1000元,这时候洗衣机只比衣架贵了900元,而不是1000元。你之所以会有这种直觉,是因为你的系统1给你发送了错误的判断造成的。这时候,假如你用你的系统2好好集中注意力一番的话,你就会发现其实正确的答案是洗衣机1050元,衣架50元。

既然系统1会在一些特定环境中出错,那么我只用系统2而不用系统1不就好了?不行。为什么呢?因为系统1虽然属于你自己,你却没有办法完全关掉它。你最多只能用系统2去纠正,压制住它。比如夜深人静女生一个人走夜路,你的系统2会告诉你,走夜路没什么的,就快到家了,不用害怕。

而你的系统1却会不停给你暗示,后面是不是有个人一直在跟着我?他到底想要干什么?快跑!虽然你能控制住自己不跑掉,却完全没办法让系统1停止产生让你害怕的想法。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那既然可以用系统2压制住并纠正系统1,那我一直使用系统2纠正不就好了?事实上这样也很难,因为使用系统2的时候需要耗费很大的精力和注意力。

这并不难理解,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有「用脑太多」而感到很累的情况。因此,时时刻刻让系统2保持被激活的状态也是不现实的。

根据心理学家的多项实验证明,当系统2在忙着处理某些难题时,系统1更容易把控人的行为。

这些就导致我们做出的很多决策其实都是依赖系统1的直觉反应,而不是经过系统2的理性分析与计算的——但对于这点,我们甚至都一无所知。

这就是为什么在一些环境中人总会犯错。你可千万不要以为系统1犯的错只会影响到计算衣架和洗衣机价格这种小事。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对我们的影响要比这大得多。甚至有些时候,有的人会利用系统1的思维方式控制我们的行为!这听上去很恐怖,你没听错,很多时候你以为是你自己做出的决策和判断,实际上是有人利用你的思维缺陷在操纵着你,而你甚至一无所知!


2、大脑思考机制引发的心理学效应

由于系统1的运行机制,我们比想象中更容易做出无意识的判断和选择。正确了解这些由直观思维导致的心理效应,能帮助我们规避系统性错误。以下是本书精华部分,涉及的点很多,需要慢慢消化!

启动效应:人的行为和情感会不知不觉被他物影响。举个例子:当你用嘴咬着一支铅笔,你并不知道自己面部呈微笑状,但这种微笑的状态,就会启动你“高兴”的感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因为笑了所以才开心。当你想到老年,你就会表现得像是上了年纪,走路会变慢,而这种上了年纪的表现也会强化你关于“年老”的看法。这种对情感和行为不知不觉间被他物启动的现象,就是启动效应。

曝光效应:个体接触一个刺激越频繁,个体对该刺激就越喜欢。因而只要不断重复接触就能增加喜欢的程度。重复能引发放松感和熟悉感,不断重复某个谬论,我们很可能就相信了,因为人们很难对熟悉感和真相加以区别。举个例子:你身边的一个同事长得很丑,每天上下班你都能看到他,看得多了反而觉得不那么丑了,从某个方面来看似乎也很好看,这是因为重复接触带给我们肢体的放松感和熟悉感,因为熟悉就会喜欢。

常态理论:已遭遇过某种小概率事件,类似的事情再发生时就会不以为意。举个例子:在某个路段看到车祸,第一次会很震惊,但当你在短期内在同样的路段又看到车祸时,大脑便不会那么惊讶了。

大脑有两套决策机制,了解后发现自己之前太笨了!

因果关系错觉:我们常习惯将持续发生的事件联想为因果关系,将前一件事解释为后一件事发生的原因。举个例子:听说考试前多吃巧克力可以开发大脑智力,进而能考出更好的成绩,于是买了一些吃了后,成绩下来了一看分数出奇的高,就会认为吃巧克力真的很有用,这让我联想到赌神里的周润发每次赌博前都要吃巧克力,吃完后仿佛开了外挂一样,所向披靡轻松赢得比赛。

确认偏误:先有猜想或观点,然后人们就会寻找证据支持自己的偏好或猜想。举个例子:当有人问你“李总友好吗?”你会想起李总的各种行为,而当问题变成“李总是不是不友好?”你就会想起李总各种不友好的行为,进而得出“李总的确不友好”的结论。

光环效应:当你对某人或某物的第一印象很好,你会觉得Ta什么都好,后续了解到的信息如果是符合你对Ta的判断的,那么则会加固Ta在你心目中的形象和位置,如果相反,则很大程度上其负面意义会被消解掉,所以男女第一次约会的第一印象很重要咯,这里要划重点,考试要考,哈哈。

框架效应:同一信息的不同表达方式会激发人们不同的情感,从而影响判断。举个例子 :手术后存活率为90%与手术后死亡率为10%,前者让人更安心。

这些效应告诉我们,我们的行为和感情有时会受制于我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事件。思维的发散性和联想性让我们做出直觉性判断,而这些都是不自觉中就对我们产生影响的。

正确认识这些心理效应,不仅可以纠正我们自己的偏见,还可以利用这些「套路」来说服别人,正如我前面说的有人会利用你的思维控制你的行为,而你被别人当枪使却一无所知,现在,你相信了吗?


3、大脑思考机制带来的直觉缺陷

通过阅读上文你已经了解了系统1快思考与系统2慢思考这两套系统各自的思维特征、大脑思考机制引发的心理学效应,接下来,我来讲讲依靠本能、直觉和下意识的系统1都会犯哪些错误,这些错误是否存在于大多数人身上呢?非理性的行为和判断是如何潜移默化影响我们生活的呢?

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吉尔伯特曾经说过:「在理解一个陈述前,我们首先会试图相信它。」

这句话和系统1的一个思维习惯非常相似:就是当听到一个没办法马上被视为谎言的观点以后,系统1会首先选择相信它,并且会在自己大脑里搜寻相关联的信息去支持这个观点。乍一听这似乎也没什么,但往往就是这些没什么,会给别人制造可以影响你的可趁之机。

最常见的例子就是算命,假如你遇到一个戴着墨镜的算命先生对你说:过几天你一定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情,然而真相是,在未来的几天你遇到了一些顺心的和不顺心的事情,一段时间后你突然想起算命先生说的这句话时,你的系统1往往会下意识地去支持它,并本能地去搜索你脑海中那些不顺心的事,而忽略顺心的事。这样一来你会觉得他算得很准,并立马揣着钱包去算命先生那里破财免灾。

善于观察的人就会发现,算命先生所说的话往往都是非常笼统且模糊的。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如果说得太具体,你的系统1会很难搜索到支持这句话的证据。例如算命先生一般很少跟别人说你在这周日的中午12点,厨房切菜的时候会切到手,伤口大约1cm左右。敢这样说的就不是算命先生了,那是真的神仙。

我之前在介绍系统1思维特征的时候说过,系统1对事情的处理反应很快,属于快思考。快思考也是有代价的。当你面对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时,为了尽快解决问题,你的系统1会使用一种所谓的「判断启发法」去节省时间,简单点说就是碰到一些复杂的难题时会自动使用另一个简单的问题来替代面前的难题,然后作出对简单问题的解答,并将其直接当做那个复杂问题的答案。这样说有点抽象,举个例子:“他是个好人吗?”这样复杂的问题,到了被提问者那里,会被替换成“他对我好吗?”这样的问题。

判断启发法在直觉缺陷中可以算是“开宗立派”的效应了,由它引起的心理学现象数不胜数:「判断启发法」被卡尼曼教授称为「可得性启发法」。

系统1使用「可得性启发法」产生的问题非常常见。比如当媒体连续报出一些道德有问题的医生的新闻时,「可得性启发法」会使我们更倾向于认为大多数医生的道德水准都很低,发现医患纠纷便统统指责医生道德水平低。

但如果媒体连续报出一些蛮横的患者的新闻时,我们又会更倾向于认为蛮横患者的比率很高,遇到问题更容易指责患者。你看,大众对某一件事情的判断来源于媒体喂养给我们的信息,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网上有这么多键盘侠了,不良媒体也会不知不觉地控制我们对事物的判断,归根结底,源头是我们系统1思维的习惯。

大脑有两套决策机制,了解后发现自己之前太笨了!

说起《思考,快与慢》提到的最著名的非理性内容,就不得不提到「损失厌恶」了。损失厌恶指的是,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要更敏感得多。对于打麻将的人来说,如果他赢了200元,然后不玩了,是比较容易的。但如果他输了200,然后不玩了,就很难。打游戏也是一样,赢了一场不玩了很容易,输了一场甚至连跪就不玩是很难的,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就是损失厌恶在作祟。

著名经济学家特沃斯基等人曾在医院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医生将手术治疗肺癌的存活率用不同的方式表述给一些肺癌患者,然后让患者们在「手术治」和「化疗」中进行选择。第一种表述方式是:「手术治疗第一个月的存活率是90%。」第二种表述方式是「手术治疗在第一个月里有10%的死亡率。」

这两种表述实际说的其实是同一件事,结果,听到第一种描述的患者有84%选择了手术治疗,而听到第二种描述的患者只有50%做出了同样的选择。「损失厌恶」的特质竟然能在人命关天的大事上左右人们的行为,不得不让人惊叹它的威力。

行为经济学和心理学把这种将相同的内容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再去影响人们判断和行为的现象称为「框架效应」。而「损失厌恶」可以对一些框架效应做出很好的解释。


4、应对直觉缺陷的一些方法

前面,我们介绍了许多会对我们大脑和行为产生影响的心理学效应,它们是我们经常无意识做出非理性行为的原因。

认识和了解它们的存在,是我们克服它们的第一步。

当然,我们也应该明白,在我们的一生中要完全避免直觉错误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每时每刻都必须小心翼翼,这样的日子会很容易让我们疲倦。所以,我们应该划归一定范围的琐事,交给系统1去打理,哪怕出错也没关系,但在重要的事情上多加小心,尽可能减少“本可以避免”的谬误。如何规避以上的认识谬误?作者给出了一些建议。

1. 放慢思考速度,有意识地调动系统2在认识到大脑的惰性和非理性后,在决策时,提升对易犯错误的情景识别能力,并有意识地调动系统2去分析和辨别。

2.善于引进外部意见在做重大决策时,多听听他人的意见和批评。当你面临重大决策压力时,质疑自己的直觉会让你感到不愉快。但认识到别人的错误比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要容易得多。

3.事前验尸,预先设想惨败结果预先设想惨败结果,并分析可能的原因,以此来部分抑制乐观偏见。当一个机构即将作出一个重要决策但还没有正式下达决议时,召开会议;设想在一年后的今天已经实施了现有计划,但结果惨败,然后用五到十分钟简短写下这次惨败的缘由。

大脑有两套决策机制,了解后发现自己之前太笨了!

了解大脑的运行机制有利于我们更了解自身,弄清楚我们在决策中经常形成的认知偏误和错觉有利于我们发现自身的偏见。在理想的状态下,更多引进系统2的思考和参与。

《思考,快与慢》是一本有趣的书,同样,这也不是一本容易读的书。截取了书中一些重点概念和大家分享,建议大家阅读原著,以获得更多启发。


5、谈谈两个自我

两个自我:

「经验自我」体验人生中每时每刻的幸福或痛苦。

「记忆自我」记住这些感觉以便让我们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回忆起它们。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认为,既然「记忆自我」能记住幸福的感觉,那么用人们的回忆来衡量幸福感应该没问题吧?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是因为一个人「记忆自我」记忆的内容是有选择的。不信?你的朋友带你一起去看一场演唱会,前半个小时的音乐让你陶醉,半个小时后,播放设备突然故障了,所幸的是不到1分钟就被工作人员修好了,对于你的「经验自我」而言,你经历了半个小时美妙的时光加上1分钟不愉快的体验,总体来说,幸福经历要多于不愉快的经历。

过一段时间后,当你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回忆起这场音乐会时,你会记住什么呢?演唱会的音乐播放设备卡壳了,对不对?对你来说,前半个小时美妙的时光在你的记忆中消失了,你仅仅选择性地记住了音乐播放设备卡壳的那1分钟,进而你会觉得去听演唱会的整个过程都是不愉快的。你看,记忆也是靠不住的。

大脑有两套决策机制,了解后发现自己之前太笨了!

「记忆自我」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更倾向于选择性地记住一件事的高潮部分和结尾,进而忽视中间的过程。卡尼曼教授总结成「峰终定律」和「过程忽视」。演唱会的例子就说明了「记忆自我」会选择性地记住高潮部分,也就是音乐播放设备卡壳了,那么是否我们也像卡尼曼教授所说的那样更倾向于记住结局呢?如果你仔细回忆一下,只关注结局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写在最后《思考,快与慢》是一本值得细读慢品的书。读这本书时,我能明显感觉到这本书很学术,但都是干货,用一句话来评价就是,价格低到尘埃里,干货多到沙漠里,确实是这样,仅仅是花了几十元钱买的书,却得到了仿佛几万元钱的培训效果。本书值得细细研究,作者恨不得将行为学的知识统统浓缩在这一本书中,本书可以很轻松的指导生活,告诉我们要远离那些不理性的行为。

回到标题和上文描述的,大脑的两个系统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它们只是作者杜撰出来的角色。系统1和系统2不是标准意义上的实体,没有错综复杂的组成部分,也不是大脑中某个固定的部位。

王益友 | 公众号:益友读书365,每周一本书,每周2于22:22分更新一篇原创读书笔记,希望持续更新22年,陪你的大脑一起进化22年,如果对你有帮助记得点赞+收藏,祝愿点赞的发大财,谢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