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我上高中的时候,刚刚接触互联网,还不太会用,只是依稀记得Google仍然可以正常访问,淘宝经常在流氓弹窗广告中出现。那时比较喜欢英语,听力和阅读训练比较多,基本上是按“本”来计算练习量。但是由于在县城生活,教材和相关材料都很匮乏,于是经常会遇到把书练完了,找遍书店,没有靠谱的练习材料的情况。最后不得已,买了四级阅读和四级听力回来虐……(这样倒是积累了大量词汇,现在口译练习中很多人遇到的生词,其实我高中已经被虐过好几遍了。)
这不是老革命在忆苦思甜,而是通过跨越时间的对比,意识到我们当前所处的时代。在互联网普及以前,世界可能是相对静止的,信息也是相对静止的。我们通过传统的媒介了解世界,我们手里需要处理的信息也就那么多。以至于一个对信息有渴求的人,必须要通过扫街的方式,来满足信息的愿望。
互联网的出现构造了跨越世界的连接,移动互联网更是加剧了信息的传播。于是信息顺着网络开始四处游走,人们说信息开始爆炸了。但是我的理解是,现在已经不是信息爆炸时代,现在是信息过载时代。
信息过载表现在,信息来源渠道的多样化。看一下你的手机,关于资讯类的APP有多少,关于社交的APP有多少,它们每天会产生多少信息,你会想着要处理多少信息。这些未读的小红点,整齐地排在屏幕上,密密麻麻,专杀强迫症。如果你逐个的刷,轮换着刷,你甚至可以一个上午不用干活。
信息过载表现在,网络上的每个节点都能产生信息,触发传播。每天早上你的朋友圈里是不是一排排的鸡汤励志能量文,每天晚上是不是一条条孤独郁闷加油帖,每到月末是不是一条条下个月我要好运的自拍照。
信息过载的表现在,优质信息缺乏,价值靠供给,思考无深度。每天有成千上万的公众号的推送,但是原创优质的其实没有多少,多数还是在抄抄抄。就像我这种小众公众号都被抄的乱七八糟。
于是各种渠道,各种APP都试图在往你的脑子里塞东西。而本身就爱猎奇的我们,对于新信息有一种天然的好奇感,就像你如果获得了一条新消息,仿佛感觉自己和世界接轨了,瞬间产生的多巴胺爆表。于是循着这激素给你带来的快感,你就像吸毒一样,摄入大量信息,不管质量好坏,反正爽爽爽到底,一往无前药不停,乐此不疲。
但是问题出在哪里?我们的老祖宗很早就说过,知行合一。
也就是说,在一个阶段,你的“知”的量应该和“行”的量差不多对等,这样才能有一个平衡。
在信息稀缺的时代,我们有限的行动力给我们带来的弊端,其实正好被信息的匮乏抵消。也就是说,如果你是个没有什么行动力的懒人,那正好在以前也没有什么太多的信息,那你心安理得的生活,也不会太差。所谓朝鲜人民也许过的比我们还要幸福。
但是这两个因素,当其中一个发生剧烈变化开始爆炸甚至过载的时候,平衡就打破了。如果我们粗放地将信息获得映射成“知”(其实这是知的前置条件了),那现在我们明显是知的太多太过太饱和了。
当我们知的太多,当信息已经过载,于是我们的行便成为短板,于是行动力就成为稀缺资源。
即使回到开篇英语学习材料的例子,现在互联网上有各种等级的英语学习材料,足以让我们从英语初阶一直虐到同声传译了,但是还有多少人仍然自以为是地在寻找所谓的方法和开始的契机?反而现在你能在网上轻松地和AIIC会员产生连接,久而久之你倒容易幻觉自己变得和他们一样牛逼了。但是没有行动量的话,你还是你自己,绚烂多彩般的烂……
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你是不知道超出你几个层次的人的存在,而现在即使你可以在微博上关注,也不代表着你就能和对方一样了,因为即使富二代在网上秀余额给你看,而你和他还是两个世界。
相反,如果你的行动力能像信息的过载一样迅速提升的话,那未来基本上就取决于你的想象力,也就是所谓的制胜看格局了。
因为如果信息不再成为门槛,剩下需要比拼的就是行动力了。而对每个人来说,这也是相对最公平的,因为信息资源可能可以垄断可以世袭,但是目前我暂时没有看到,行动力能直接代代相传。
在行动力资源的争夺战上,每个人都是白手起家,每个人挖掘的对象都是你自己。你想要多少行动力,就得从自己身上花多少工夫开采。而且这个也没有其他的方式去购买,你也无法通过信息的资源来替换和补偿,因为你占有了再多的信息,而不去行动,那你也只能去卖硬盘了,而在淘宝上开一个专卖店,也是需要你和其他竞争者,去拼行动力的。
所以,在信息过载时代,行动力是极度稀缺资源,而倘若你从自己身上发掘出了丰富资源,那畅行天下就看你的格局和想象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