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醒来第一件事是打开手机看微信平台中有没有可阅读的文章,结果王刚老师的一篇《我给自己买了份六一礼物》映入我的眼帘,迫不及待打开,一睹为快。于是,思绪也便随着他的文章荡漾开来,犹如断线的风筝肆意飞扬。
我的童年留给我的只有懵懂和甜蜜。因为我是家中的老小,由于两个哥哥的庇护让我虽然生在农村,但却从未体味到劳动的艰辛,以至于双手一直都细皮嫩肉,偶尔一次的刷碗经历还把手上弄了一个泡泡。
因为是家中的“宝”,从来不知愁滋味。无忧无虑的生活源于爸爸的精明能干,我的两个哥哥在爸爸的带领下,家里俨然成了一个小型机械加工厂,车床、铣床、冲床……布满了我家临时搭建的厂房中。每日,隆隆的机器轰鸣声飘荡在我家的每个角落。虽然它发出的声音不怎么悦耳,但是在我们全家人听来,它却像小提琴奏出的悠扬琴声。因为这声音越持久,就意味着我们家的生活就会越富足。
因为家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分工,所以常常一忙起来,妈妈竟忘了发酵已久的馒头,每次吃酸酸的馒头便成了家常便饭。以至于第一次到城里大伯家尝到他家的馒头时,居然一口气吃两三个。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才知道馒头还可以有香香甜甜的味道。现在回想起来仍觉那时的馒头是人间美味,而妈妈做的馒头却是记忆里的糖葫芦。
小学的老师印象最深的要数我们本家的为数不多的女老师——姚春琴老师,印象中的她特别风趣幽默,她的语文课是活泼的,令人期待的。课堂上你想打瞌睡,或者开小差都难,更不用说谁想翘班了。在她的影响下,我本不怎么喜欢的语文课居然成了我的最爱,尤其是还被荣幸的做了一次朗诵参赛选手。其实那个时候根本就不会说普通话,现在想来,估计那个朗读流利就是所谓的卓越了。
除了这些外,还有一次向报社投稿的机会,那次的写作主人公是我家养的一只狼狗。这条狼狗从满月就被哥哥从朋友家带回来,灰色的皮毛,温顺的脾性,颇具灵性,只要吹上一声口哨(小时候有点儿像男孩子,学会吹口哨,其一,为了上早晚自习一个人太害怕,给自己壮胆;其二,好玩儿。)小家伙无论跑多远,都会欢蹦乱跳地出现在我面前,摇头摆尾,撒娇似的直蹭我的腿,痒痒的感觉好幸福。
让我对它更刮目相看的是,有一次哥哥带着它到离家30多里的地方,本想让它在那个地方待上几天再回家,可是第二天便被告知它挣脱绳子逃跑了!听到这个消息后我哭得像个泪人。四天后,当我们还在熟睡的时候,居然又听到了熟悉的犬吠声!它居然回来了!看到伤痕累累的它,妈妈说,这是有人想要拴住它据为己有,可是未能得逞,因为狗从来都不会嫌家贫。于是,又一次抱着狗幸福地大哭了一场。
童年的记忆时而模糊,时而清晰。有些幸福,有些苦涩,有些难忘,不管以何种形式存在,它都是美好的,令人难忘的。它犹如珍珠般珍贵无比。
其实,童年的幸福感很容易就能获得,简单到老师的一个微笑,同学的一句赞美,偶尔一本童书的阅读,一个故事的分享……
而现在的孩子,通常,女孩子每天早上常常会为穿哪件衣服比较合适而纠结不已,甚至因妈妈没有给自己及时买到心仪的裙子而哭闹不止;男孩子则沉迷于游戏和玩具,常常因为太自我而误解别人的好意,胡乱揣测,或不愿吃亏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身边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今天还在处理因过于斤斤计较而和其他同学不断发生争执的事件)。
粗茶淡饭,只要吃饱就行的那个年代一去不复返了,如果把这类事情和班级里的孩子们讲,估计他们会觉得这是天方夜谭。因为今天早上一个孩子因为看到盘子里的菜以南瓜为主阵地,连盘子都没碰一下。到了中午,刚巧又遇到了他最不喜欢的面条。当他看到已经盛在碗里的饭时,第一反应就是故意夸张的“呕吐”,最后谎称他不饿。严重的挑食,让他变成了俗话中常说的“好的吃个死,坏的死不吃”。
其实上述几例并非可见一斑事件,纯属个案。教室里、校园里,到处都可看到沉浸书海的“小书虫”们,他们会在阅读中时而面露喜色,并发出“咯咯”的笑声;时而会莫名伤神,甚至会泪眼婆娑;时而忍不住和同伴分享心得,或令人忍俊不禁的开心。
看到他们的幸福童年,不由自主又想到了自己,如果童年让我遭遇到了这些丰富的精神食粮的话,估计我在最初教师定位的时候语文老师肯定会成为我的不二之选。
不过还是庆幸自己走进了南明这个大团队,耳濡目染的润物细无声已经让我不留遗憾地爱上了阅读,并爱上了写作。还被同事戏称为“被数学耽误了的语文老师”,不过,郭老师说,我并没有被数学耽误,我也自恋地觉得此言属实。
今天在数学课上告诉孩子们,只有每一天都过得开心,才能使自己不可重复的童年充满五彩缤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