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在分析我的内心想法时,我明显感觉到词汇的匮乏,无法精准的表述我的情绪。这可能是因为读书太少,词汇储备不够,还有可能是我不会表达或者不习惯表达。
小时候,当我感到开心、愤怒、伤心、恐惧或者害怕时,没有人告诉我应该怎么说出这种感受。开心的时候笑容就挂在脸上,每个人都可以看得到。但当我哭泣时,大人们很容易觉得我是胆小,或者无理取闹,他们会生气的说:没个妞样(不像样子),觉得这样很让人心烦。
儿时的记忆大多已经模糊不清,我无法知晓婴幼儿时期的我是怎样的。但我却看到弟弟妹妹、侄子侄女们的情绪起伏。当他们哭闹的时候,大人首先会想方设法哄他们开心,如果他们还是不笑,他们就会用另一种生气的态度来斥责他们不乖。
尤其是男孩子们,从小就被大人教育:“你是男子汉,男儿有泪不轻弹嘛,有什么可哭的?”可男子汉也有伤心难过憋屈的时候啊,就只能全部埋在心底吗?
这些经历传递给我的一个信息就是:哭闹是不好的行为,是不应该有的,是不为大人们所喜欢的,大人们只喜欢爱笑的孩子。而传统教育中,善于克制情绪也被当成是一种教养,坦言自己的情绪则不被推崇。
当我因考试失败而沮丧时,当我因闯祸而害怕时,当面对大人的责骂而难过时,很少也不敢辩言,偷偷地大哭一场。
长大以后,在数年的读书生涯里,我基本延续儿时这种情绪表达方式,很少会完全坦露自己的心声。情绪低落的时候,会不想和任何人说话,自己一个人躲起来看书、睡觉、听歌。有时也会大吃一顿,或者和朋友去唱歌,试图借助这种外在的方式来消除内心的苦闷。
结婚之后,当我和妞爸发生冲突时,很多时候我意识到自己并没有就事论事,只是纯粹的情绪宣泄,经常以一场大哭结束。哭完后,感觉心里畅快很多。妞爸常说:“真搞不懂你在想什么?”我气急:“你用脑子想想就知道我在想什么了?”可现在回头来看,谁都不是谁肚子里的蛔虫,他又怎么会知道我的感受?
但我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问题,大多数人不都是这样子的吗?
直到我有了女儿后,当她因为各种事情而大哭大闹时,急的跳脚时,有时我用的竟然是和父母同样的方式:哭的时候尽力哄,当我的耐心被消耗完,就演变成发脾气。
看,即使读了很多书,学了很多科学育儿的知识,在面对一些状况时,我们潜意识里浮现的竟是上一辈的做法。
可能是觉得女儿还小,我很少告诉她我的感受:妈妈很累,妈妈现在很焦虑,妈妈很担心......,更不要说去揣测她的心理,帮她认识自己当时的状态,表达自己的想法。
女儿当然无法体会我当时的心情,而她也像我当年一样,不知道该怎么告诉我她的需求。她有限的经验告诉她,哭闹是可以最快最有效引起爸妈注意的方法。至于哭闹背后的原因,只有我们细细分析后或者女儿告诉我才能知道。
那有没有好的解决办法呢?
慢慢的我知道,情绪其实并无好坏之分。愉悦时会笑,难过时会哭,只不过长久的处于负面情绪中对身心不利。而让我们感到困扰的就是这些负面情绪看,我们不能接受自己或者孩子的一些负面情绪,其实是不能完全接纳自己和孩子。
所以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我们首先必须得认识和了解自己的各种情绪,接纳它,感知它,并用合理的方式表达出来。
以前我们说“打是亲,骂是爱”,我不觉得这是正确的表达途径,当你因为孩子考试不及格而责骂他时,孩子真的会觉得这是爱吗?你明明就是在发泄你心中恨铁不成钢的失望和恼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