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人袁枚在《黄生借书说》中写:“书非借不能读也……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
这篇入选了中学语文课本的文章大意是: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认认真真地读,借来的书因为担心别人催着要归还,反而会抓紧去读,如果书已经为我所有,很可能就被收起来束之高阁。此处谈的是读书阅读的效率问题。
书非借不能读,广泛被国人接受,然而日本作家大岩俊之却又有不同的观点。大岩俊之是日本著名的作家、讲师和创业者。有一年时间阅读300本书的经历。他在《实用性阅读指南——把读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中写道:借书来看的话,很难借到最新上市的书,借书的过程会消磨读书的兴致,借的书很难反复阅读,从书中汲取精粹的意识会降低。
借书与不借书,究竟哪种方式会让阅读效率更高,我无意去谈论,因为其中涉及到心理因素很复杂。袁枚写文时,是为了激励贫穷学子努力读书不放弃,大岩俊之写此段时未尝没有希望书多卖出去几本的想法。到底怎样才能有更高的阅读效率是我更关心的问题。
《实用性阅读指南》详细的论述的阅读的效率,怎样记忆书中内容,阅读所得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方法。因为作者的经历为例子,他的阅读方法,很有借鉴意义。
一、阅读目的
想要高效率阅读,必须要有自己的阅读目的。一个想要学习ps技巧的人,不会对沟通圣经有多少兴趣,一个想要学沟通技巧的人,不会对母猪的养殖技巧有什么兴趣。
明确目的,知道自己想从这本书里得到什么,再去阅读,这样就能集中注意力,容易找到想知道的信息。
二、阅读方法
拿到一本书,是从第一页翻到最后一页更有效率,还是先看看序言、目录,掌握书的概要,直奔自己想要的“目的地”更有效率?显然是第二种。
大岩俊之说,以他的经验一本书最重要的内容只占书的20%,最重要最想知道的内容可能只占4%。这个比例委实很低。大岩俊之推荐,读者不要试图理解书的全部,找到你最想要知道的部分就好,其它部分略读即可。这与陶渊明《五柳先生转》中写“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笔记方法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看后即忘是很多人普遍遇到的问题,因为人类大脑的记忆机制就是这样的,阅读后一小时一般会遗忘56%的内容,一个月遗忘79%。
想要解决记忆难这一痛点,就需要反复阅读克服遗忘惯性。读书笔记可以很好的解决二次阅读时的效率问题。比较推荐的一种笔记方法是思维导图法。
思维导图怎么做记录,我有一篇文章有详细介绍,可以看本文后链接。
四、转化方法
阅读的目的要么是为了消遣娱乐,要么是为了提高自身能力解决问题。成年人的阅读一般都有功利性,一些商业类书籍,成功学书籍,心理学书籍,自我管理时间管理类书籍被购买的比例很高。
学过的读过的东西,必须自己去尝试付诸实践,才能发挥效果,如果只抱着“什么时候做做看”的态度,所有事情只能止于做梦。
把读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大岩俊之给出了他自己的行动步骤,这是他从一个基本不读书的人,成为一个成功人士的过程。
1.确定阅读的目的
2.从书本上设定行动目标
3.想象自己达成目标时的样子
4.明确现在的位置
5.思考行动目标间的差距
6.列出弥补差距的行动步骤
7.将行动细分为从明天就可以开始的小步骤
8.付诸行动
行动,是一切想法的结果,也是一切想法的开端。有目的——阅读——获得知识——行动——结果反馈——激励——更多阅读……
行动产生的积极结果,可以给人满足感,让人心甘情愿地坚持做一件事情。嗑瓜子是本身没有多大意义的一件事,但是我们可以一颗一颗嗑上几个小时而不知疲惫。那是因为每嗑一个瓜子,就能得到一个瓜子仁,就有一份收获,这种有收益反馈的满足感,是我们坚持的动力。
盲目的阅读可能意义不大,如果有目标性的去阅读,并能为了实现目标而努力,就能养成属于自己的良好习惯。
读书,不是为了追求一年读300本或是更多,而是为了获得知识,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并解决问题,改变我们的生活。
Ps:思维导图http://www.jianshu.com/p/4cf391cd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