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有时都觉得好快,女儿这么快就是2年级了。在我心里,一直希望她是永远快快乐乐的小孩子。记得上幼儿园时,我每天都会问她:“今天过得开心不开心? ” 往往会得到肯定的答案。可是上了小学之后,很多东西慢慢地发生了变化。成长和教育是越来越严肃地摆到你的面前,我们家长还在乎她开心不开心么? 虽然我永远会把她“开心”当做最高的标准。但是已经很少这么问了,似乎大家都觉得这已变成一个幼稚无聊的问题了。有时常会很俗气地问:“今天考试考了多少分?”或“班级里排第几名?”
首先呢,小学就开始有作业啦,而且还挺多的。练习卷子一张接着一张,像我们这种屡经考试已经对试卷有阴影的人来说,看在眼里真的有些心疼,现在怎么这么小的孩子就这么多试卷呢?但又只好接受,这还是老师辛勤教学的一片心血呢。小学老师也不再像幼儿园老师一样笑容可掬了,有时还会表情凝重并且忧心忡忡地跟我反应小孩的各种不良习惯,比如“上课不够专心”,“写字不够快”等。家长对小孩学习的关注并伴随的焦虑也陡然增多了。
尽管我们这一代的见识会比我们父母一辈好很多,条件也好很多。我们有很多所谓的“正知正见”,经常可以听到很多“大家”的呼吁。但是真正要改变自己还是很难,处在这个大环境的洪流之下,仍然颇有一种无力感,我们往往会选择去迎合这个社会,尽管内心会很冲突。如何教育好一个小孩,塑造她的健康人格,给她有幸福生活的能力。其实这是一门非常深奥的学问,但往往因为我们天然的无知和自以为是,会偏离教育孩子的大道。或者,在这个社会,根本就很难存在”大道”。
回忆一下自己的小学经历,其实也可以帮助让我们自己有所反思。我的小学不大,学前班到二年级都在一个班。上学前班也是很轻松,每天放学的时候,老师都会和蔼可亲地把我们从位置上“唤醒”。一年级的内容印象不深刻了,但我记得开始写作文的时候,老师当着大家的面,对一个同学大加称赞,称赞这个同学会“用词”。因为她用了一个我们没学过的字。作文内容其实很简单,每个人都写过,就是“小明有一天坐公交车,看见一个老大爷上车,然后让座”之类,虽然这个桥段很老土,但这位同学用了一个“字”---估计连很多中学生都不会这么用。就是在小明让座之后,车上的乘客向小明“投”来赞许的目光。这一“投”,语文老师就激动地不得了,觉得不简单,于是大加称赞,搞得我们也是羡慕嫉妒恨的。
有些东西需要一定的天赋和兴趣,这位女生对文字确实有些爱好(源于她老爸),后来事实证明,长大以后她发展得一直不错,这是后话,主要是为了印证某些事情。而我呢,其实我爸经常让我写日记,每天记流水账,写得很烦,根本无法提高作文能力。所以我的体会是这样,如果简单强硬地去重复练习,对于学习是有害无利的,甚至会南辕北辙。当你对一件事情讨厌的时候,已经很难做好它了。但大多数人仍然认为,多练习就是好的。
比如,针对作文而言,个人认为首先还是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然后去引导孩子一起去发现和感受文字和内容的美,然后才是去模仿,创新,从头到尾,兴趣必须贯穿始终。这样孩子的作文能力才会有效提升。针对其他学习内容也是一样。如何让孩子有兴趣呢,赞扬是第一位的,只有称赞才能让小孩找到自信,获得满足,才会激发他更大学习动力,久而久之,兴趣就巩固了。千万千万不要“人生打击”式的严厉批评,比如猪头,脑子里面装的是xx等,或者说,“你这个人是没希望了”等等。而我们往往会不自觉犯一个严重的路线错误,往往以为严厉才是负责的态度,严格批评要求可以让他更大进步。严格批评的后果就是失去兴趣,更严重就是失去自信,因为她会认为自己永远做不好。
要说“表扬和肯定”对一个学生的重要,我还想起一个女同学例子。这个女同学,其实3年级之前成绩一般。尤其是3年级,经常被老师一脸肃杀地横眉冷对,成绩自然很差了。但是后来到了4年级,她的成绩奇迹般地好了。有两个原因,一是她的字写得很清秀,4年级班主任特别重视“字”的权重,字好就是好学生。第二4年级学珠算,她手巧,打算盘1加到100只要不到1分钟,几乎是最快的。所以她成了我们班的尖子生,顺利地进入了班级领导班子。经常被老师表扬,各科成绩自然也好了,估计是她学习生涯中最灿烂的时期。而我字也写得不好,算盘也打得慢,本来是成绩算好的,4年级就变成了二流学生,成了我一生中最灰暗的学习时期。幸好到了5年级之后,字的权重下降了,珠算也不用学了,我才重新回到原有的境界。当然,那个同学也回归了“差生”队伍,又成了老师不怎么待见的地步,初中以后就没念书了。不过现在人家据说是个企业家了,算盘打得好对赚钱还是很重要的,这是题外话了。
说到我们那时学生写字,其实跟上面作文道理一样,更是有大面积的失败例子存在。我们班的男同学,字几乎没有一个写得好的。什么是好和不好?我们那时就一个标准:清楚端正就是好,潦草就是不好。我记得只要有了课文开始,家庭作业都要抄写课文,想起来真是深恶痛绝。我感觉这是最没意义的练习,除了把我们写字彻底练差。只有3年级的老师不要求我们抄课文,我现在还记得他的英明。尤其到了4年级以后,课文越来越长,那些老师还让我们抄,有时不止一遍,真是非常痛苦。以致于每当学习新的课文,我们一定会先看课文长短,如果课文不长,就会很高兴,如果长了,就要悲催了。持续到6年级,语文老师虽不同,这一招都一直延续。就这样,我们的字开始“龙飞凤舞”、“蚯蚓”,“狗爬”什么都来了,甚至还会缺胳膊少腿的。我们班男同学的字就这样几乎全军覆没。其实如果要练好字,宁可少写,要写的精,“少就是多”,可惜像这么有智慧的道理,多少老师和家长能明白的。
其实我的写字水平在我人生当中,曾经有一次机会可以挽救的。
那是当了初中,班里有个同学会写一手好字,据说是从小跟外公学的,那时候才知道,我们是叫“写字”,他是叫“书法”。那时候才认识,谁是柳公权,谁是颜真卿。他跟我们明显不同的地方,他是很喜欢书法的,有那种热爱的感情在里面。人有爱美的天性,我们也羡慕他的书法,因而开始拜他为师练书法,刚开始兴致勃勃的。有一次回家写了几副字,下面署上了自己的名字“xx书”的字样。这是书法的一种仪式感。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这是一种自我认可,自我陶醉。如果加以培固,就可以良性发展。可是被我爸看到以后,就被冷嘲热讽了一回,好像是“你以为你是书法家么,写得那么差还落款!”嗯,批评得很有道理,后来就再无练书法的意愿。
其实我并不是想推卸责任,只是想说明人性的特点。人虽然每个决定看似是自己在做,是自己在选择,但是这种选择早已被人性的规律决定好了,我们很难逃脱人性对我们控制。所以家长真的不要图一时口快,随意去讽刺和打击小孩。一句随意的讽刺和批评,有时很可能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兹事体大,真的不可不慎重。很多时候,家长怕小孩听不进去,话还捡“重的”,“难听的”说,最终结果小孩可能会越来越“皮实”,“百毒不侵”,其实是对自己的放弃。
我也算是比较对心理学有点兴趣,其实越了解,越会敬畏人性的复杂规律。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学校的作用很大,家长更是重大。而且真的很难。因为大家都被太多陈旧的习惯和认知束缚住了,而且家长本身也并无太多优秀的习惯。孩子要优秀,家长首先自己要有智慧。如若不然,无非就是将自己的经历轮回地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也许,这也是所谓的“命运”。
现在的我,看上学的女儿的心情,就像一匹饱经岁月鞭子抽打的老马,看到自己的小马驹带上各种马具,开始踏上自己的马生长征。酸楚怜悯又很无奈,必须接受这种安排,成长是不可避免地会有痛苦,但如果所有痛苦没有转化成智慧,没有转化成是实实在在的进步,就真的很可惜了。趁现在还来得及,我们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