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活越通透的人,都不做这三件事

越活越通透的人,都不做这三件事 

来自:网络

《论语》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岁月的年轮,不仅是时间的流逝,还饱含智慧的沉淀。

    时间的利刃,在我们身体留下皱纹的同时,也刻下了人生的大智慧。

    人到中年,应该越过越明白,越活越通透,也就明白,有三件事不值得去做。

一、不刻意合群

    庄子说:“独来独往,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谓至贵。”

    过去觉得一个人吃饭、逛街很孤独,后来才懂得,独处的人,最了解自己的需求。

    人,总要在人群中,保持独特的个性,拥有独立的人格,彰显不凡的气度。

    喜欢跟他人保持距离,性格沉稳内敛,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被誉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

    创作这部小说的时候,路遥离群索居,在偏僻的煤矿医院里,目不窥世,足不下楼,在心灵的花园里静静地创作。

    最后,这部“献给我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的巨著出世,感动了成千上万青年。

    陈忠实震惊了:才10年,不知不觉间,路遥已经攀上文学的顶峰。

    刘同在《你的孤独,虽败犹荣》中说:“不合群是表面的孤独,合群了才是内心的孤独。”

    古往今来的哲人,大多有点内秀,外表不动声色,内里情感丰富、思想深刻。

    他们的精神花园,绿草茵茵,繁花似锦,鸟语花香。

    在旁人眼里,他们有点不善交际,但他们骨子里透出的人格魅力,让所有靠近他们的人舒服。

    和别人在一起,我们总处于社会状态;只有在独处时,才能真正的发现自己,认清自己,回归真实的自我。

    生活已经很累了,不要再勉强自己去刻意结交感觉不舒服的人,而去结识那些相处舒服让你更好的朋友。

二、不过于纠缠

    古语云:“生年不过百,常怀千岁忧。”

    周国平说:“人生的许多痛苦,都源自于盲目较劲。”

    活在世上,恩怨情仇实在太多,午夜梦回,难免对久远的往事耿耿于怀。

    放下,就是世间最简单的道理,又是最高深的道理。

    王尔德说过:“为了自己,我必须饶恕一些事。因为一个人,不能夜夜起身,在灵魂的院子里栽种荆棘。”

    一念执著,痛苦的是自己;一念放下,快乐的也是自己。

    放下纠缠不休的往事,最大的意义不是宽恕一些人、一些事,而是放过自己。

    过去犹如水上波纹,已经完全没有痕迹,为何还要沉溺在记忆的泥淖,心怀愤懑、怨恨?

    有能力消化幸福,就应该有能力放下怨恨,好让自己一身轻松。

    卸下包袱,也许会发现,过去的那些人、那些事,其实还给我们带来不可替代的磨炼。

    换个角度想,令你厌恶的人是在帮助你,让你发现自己的阴暗面。

    折磨过你的事是在成就你,让你摒弃自己的脆弱,铸就坚不可摧的强大。

    禅语说:“舍,就是得;不舍,哪有得。放下,便得自在。”

    过去的恩怨情仇没有好坏,一念执著,就是痛苦;一念放下,就是轻松。

    与其让往事苦苦折磨自己,不如跟过去和解,不纠缠、不执著,卸下内心的包袱。

    轻装上阵,愉快地欣赏朝霞夕阳时,就会发现:放得及时,真是人生大幸。

三、不挑剔埋怨

    曾国华是曾国藩的弟弟,资质上佳,唯一不好的地方是喜欢推卸责任。

    他参加科举,觉得自己才华横溢,一定能上榜,不料名落孙山。

    失望之余,他怨天尤人,痛骂监考官没有欣赏他,怪责老婆没有好好约束他读书。

    曾国藩资质不如曾国华,科举也比他更为不顺,有一次科考的试卷,还被当成反面教材。

    但曾国藩没有气馁,不断反省自身不足,痛下苦功,终于考取了秀才、进士。

    孔子赞叹颜回的修养很高,说他“不迁怒,不贰过。”

    意思是颜回不会把怒气发泄在别人身上,也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弱者怪责别人,强者反省自身。

    遭遇挫折的时候,第一时间反省自己,是强者所为,因为他们敢直面现实。

    怨责别人,是懦弱的表现,是没有勇气面对自身错误的行为。

    苏格拉底说:“未经自省的人生没有意义。”

    成长自反省而来,遇事就埋怨,穷尽半生,也不会有任何长进。

    埋怨没有任何意义,不动手解决问题,困难依旧,不会有任何进展。

    埋怨就像一支毒箭,麻痹心灵,让我们无法看清,所有的糟糕处境,都是自己当初的选择。

    不要埋怨,不要卸责,这只能显示自身的无能,有时间埋怨,还不如放手一搏。

    笑着面对,所谓的麻烦事,其实也没那么可怕。

    人生过半,经历过风雨,欣赏过彩虹,世事多半是苦乐交织、悲欣交集。

    最有意义的事,不是得到全世界,而是保持个性,及时放下,知足常乐。

    少点物质的牵绕,多点探索内心的世界,精神的土壤肥沃,人间处处是乐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