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衬,是行文时为了突出某一重要人物或事物,将相反或相对立的人物、事物、景物放在一起对照的一种写作方法。它与正衬不同。正衬是烘云托月,是用同类或相近的人、事、景来衬托。而反衬是用相反或对立的人、事、景来对照。运用反衬法,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鲜明。
一、景物反衬法。
用景物来烘托人物心情,通常会使用正面衬托法。即以乐景衬乐情,以哀景衬哀情。
《采薇》 中的“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依依的美景,反村的是战士出征离家的哀怨;雨雪罪靠的凄凉之景,却用在了战士出征归来的喜悦路上!
《荷塘月色》中有这样一句:“没有月光的晚上, 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写平常无月怕人的小路,反衬出今夜月光的宜人,反衬出作者今夜心情的开朗。
二、人物对照反衬法
作品中要塑造人物形象,除了采用正面描写外,还可以描摹对立面的人物来反衬突出主人公。
《荆轲刺秦王》中有"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一句。 秦武阳是谁,文中前面已介绍:“燕国有勇士秦武阳, 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如此勇壮之士,在秦王殿上居然“色变振恐”,而荆轲却"顾笑武阳”,从容致辞。写秦武阳"色变振恐”,反衬出荆轲的果敢英勇、从容镇静!
三、内外对照法
内:指内心品质;外:指外表。在写主要人物自身时,也常运用到反衬手法。
《藤野先生》中有对藤野先生的外表介绍:“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 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 寒颤颤的,有一 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这样一个外表显得邋遢寒酸的人,对治学却极其地严谨。"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对于外在形象的不重视,却更加反衬出藤野先生的认真负责,治学严谨。
运用反衬手法不仅可以使人物的特征得以强化,更加鲜明突出,而且还可以在对照中使读者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对人物的认识, 从而收到单纯用正面描写所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
边娜
语教一班
219306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