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苏格拉底
70岁左右被判死刑,判决罪名:邪恶、怪异、颠倒是非、误人子弟。真正原因与贵族过于亲近。
临刑前最后一句话:时间到了,我们各走各的路,是活在这个世上好,还是死去了去另一个世界更好,只有神知道答案。
柏拉图
《理想国》
提出乌托邦,最早的乌托邦。教育,音乐和体育(文化和运动)。经济,共产主义,简单的事物,没有个人财产。《国家篇》,人人做好符合自己身份的本职工作,不插手别人的事物,这样整个国家都是正义的。遵守秩序,即是正义。
他认同理念论,用来解决各种问题。只有让哲学家来当王,城邦才会获得安宁。
他相信灵魂不死论,提出宇宙起源论,知识观。
亚里士多德
公元前384年,色雷斯的斯塔吉拉
对理学的批评,共相学说。
他认为,共相名词和实体名词是不可能转换的,因为实体都是特指的,共相是共同的,两者没有交集。
灵魂是形式,身体是质料。形式只是空间中形式的一种,两者之间的共同点体现在都与质料结合。灵魂的本质是是人体成为整体,并且行动有目的性。离开身体眼睛就看不见东西,因为它同时离开了灵魂。看来形式就是事物的实质,能赋予实质的便是灵魂。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赞同柏拉图,灵魂分为理性和不理性两部分。亚里士多德将不理性又分为两类,我们追求善的过程中,从某个角度讲,不理性的部分也变得理性。
道德也分两种,理智的与道德的。理智的道德源自数学,而道德的道德源自于生活。
亚里士多德逻辑学,三段论学说,将一个论证分为三个部分,大前提、小前提、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