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时代,很努力的想要把成绩弄好。
作为走读书,每天自习到10:20才回家休息。
周日仅有的半天假,仅仅是睡个午觉,然后就从家里跑到学校继续学习。
结果呢,第一次高考400分,然后低于二本线50分。
心有不甘,补习一年,更加努力。夸张到,感觉课间连上一次厕所都觉得是浪费时间。第二次高考,476分。上了一个普通的二本院校。
当年初三还在抄我作业,彼此喜欢的女同学,当时高考数学单科状元,考取了香港城市大学。
不经要问,努力学习,但成绩为啥就是不理想?
为什么同样的内容,两个人的学习结果却完全不一样?
追本溯源,其中一点及其重要,在于知识点没有进行深度同化。
同化
刚刚学习的一首古诗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首古诗进入到你的脑海,如果只是单纯的念叨着,他在你脑海里就如同孤单影只的路人,并不会引起你大脑的任何意识。
但如果你想起此前游庐山瀑布的场景,再与李白的这首诗句相互联系,那这个知识点就瞬间如同画面中一样,游离在外的知识点一下子就被勾过来,暂时留存下来。
为什么说是暂时呢,因为后面不继续复习,或者用其他知识继续强化这个新的知识,它还是会离开你。
所以,如果你当时不光能想到去庐山瀑布的场景,你还专门了解过李白当时创作的背景,他个人的人生理想价值观等等..
那么这个知识点再你脑海里发生的场景就像图片的那样,被一个又一个钟馗勾了过来,留在己方的高地,再也下不来了。
对这个知识点而言,就被你深入的了解和领悟。
所以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越是能把它们与过往的旧知识点链接在一起,那么你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就越深。
同化,在心理学上面的定义就是“新知识进入大脑,用原有知识将其固定下来,这个过程叫做同化”。
这也就能解释了一些高手,为什么看书很快,而且看完一遍就能记住。而平时不看书的人,开始看一本书,不光看的慢,而且看完还记不住。
两者的区别,就是两个人同化能力的区别。
回看自己学生时代,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天天写习题,但结果还是不好,其中一点就是新的知识进入到大脑,我根本没有进行有效的同化。
一直停留在浅层学习的方式,知识点只是停留在单纯记忆的层面,彼此之间没有任何的关联。
我猜测在高中时期这些被我孤立起来的知识点,他们也不好过。就像热闹的街市里,自己总感觉与世界格格不入。
如何去做
从哪些方面提升同化能力呢?
1.培养异中见同的思维习惯。
简单来说,就是主动去寻找事物间的共同点。
一学生刚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书中给了5个解题步骤“1.去括号;2.去分母;3.移项;4.合并同类项;5.化为一”。刚接触这个知识点的学生,很难理解和记住这5个步骤,所以时常解题出错。
于是我找了三道相关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题目,难度逐步递增。
在该学生一一解完之后,引导他总结这三题的解题步骤,然后找到共同的步骤。经过这个练习,孩子发出“原来就是这样”的感叹。并熟练的掌握了这个知识点。
平时学习,对于某个易混的知识点,从参考书或老师那找3道题目,一次性做完。然后总结所涉及的知识点、解题步骤、答题思想,找到共通的部分。实现异中见同的结果。
长此以往的练习,也能提高工作、生活能力。
2.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加强知识点的同化过程。
很多学生反映学习政治、历史时存在困难,其实时学生与生活中的政治、历史信息长期脱节,所以所学的知识无法跟脑海里的经验联系,所以觉得背诵或理解其知识点极其困难。
所以,有些老师会建议学生养成看政治新闻的习惯,平时多去旅行,特别是人文景观丰富的地方,比如山西、陕西沿黄河一带,这些地方都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正所谓“五千年看山西、三千年看陕西”,当积累了丰富感性认识之后,再去学习政治、历史就相对容易很多。
3.巧用类比,实现知识的迁移。
一个初一的学生,就是难以理解绝对值的定义。
绝对值指的是一个数在数轴上所对应点到原点的距离。距离都是正数,没有负数,所以任何数的绝对值都是大于等于0的。
学生理解不了,当时我就用王者荣耀的排位赛等级来帮助他理解绝对值的概念。
王者荣耀排位赛一共有7个等级,如下。
师:如果你是青铜,你要到达钻石,得升几个等级?
生:3个。
师:黑曜要掉到钻石,要掉几个等级?
生:2个。
师:无论是青铜升到钻石,还是黑曜掉回钻石,他们之间有负数么?
生:没有负数。
师:如果把等级排位表看成数轴,也是一样。钻石就类似原点,每个一个单位,相差为1,铂金是“+1”,黄金是“-1”,以此类推。从青铜到钻石就是从“-3到0”,距离是3,从黑曜到钻石就是“+2到0”,距离是2。距离没有负数,即绝对值没有负数。
用排位赛等级排名去理解数轴某个数到原点的距离(绝对值)的过程,就是类比。
也就是用我们熟悉的例子或场景去类比新学的知识点,会瞬间让大脑理解新的知识点。
就像钟馗的钩子一样,知识点永远的留在了高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