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仅是“生下来、活下去”,还有“活出来”


阅读《渴望生活:梵高传》一书,已经临近尾声。

今天,我在键盘上敲打着一个个文字的时候,心里很深的地方,我在问自己:我为什么会选择这本书,作为第一本公开阅读的书籍。

所谓“公开阅读”的意思,在我这里,就是把全书的内容,边读边作记录。然后,整理成文字,通过公开化平台,发布出来。

人,没有一个人,凭空做某件事情,或者作出某些选择。那都是基于头脑意识层面的可意识到的提醒,以及心灵世界里,肉眼不可见的潜意识、无意识而为之的。

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行为,重要的是行为背后,一定有一个你能马上觉察出来,抑或是许久之后,才觉察出来的动机。

总之,行为都是需要被推动的。只是这只推力之手,是你和我,可见与否。

话题,重新回到这本书。

我在回想,当初我选择《渴望生活:梵高传》的时候,我是出于对梵高的敬仰,进而想要向前一步去了解他的生平轶事吗?

答案说,否。

对于梵高这个名字的知晓,我记忆里只有他那幅《星空》的作品。除此,一无所知。

那么,是我因为喜欢《星空》,所以希望了解梵高,短暂的一生,丰厚的精神底蕴吗?

答案仍说,否。

我自知没有作画的天赋,至始至终绝对认为自己不会与艺术,产生任何的交集。既然无缘于艺术,更别提欣赏哪个杰出画家了。

这里需要澄清一点。当年,我认为的“艺术”,是极为狭义的理解,以为只有绘画,才叫艺术。

在阅读本书,即将结束。我的心底,终于有了答案。说到底,我是因为书名缘故,选择它。

“渴望生活”四个字,字面精简,但内涵丰富。这是我这个渺小的普通人,平凡的生命体,真正渴望生活。

什么是生活?

记得我十六岁,一个人去外地读书。四年的时光,在时间长河里,却不长。但对我个体来说,因为自己的颓废,“四年”变得漫长不可待。

我是公费上的学。那是中专并轨前的一年。那时一个班里大约有三、四十位学生,而班上的公费生,仅几个。

公费生、委培生和自费生的区别,简单说就是学费谁承担,以及承担多少的问题。

刚进学校,同学的一句玩笑话,我至今记得。她说,是我们自费生和委培生,供养你们公费生。

玩笑话嘛,并非针对我,而是笼统了所有公费生。

可见,公费生在其他同学眼里,是占有优资的。在这里,当我讲自己是公费生的时候,没有丝毫炫耀之意。

相反,我想表达的是:外在占着优资的自己,却没有把生活过成优资。

学校四年,度日如年。但我不曾向任何人提及我真实的痛苦。

这个痛苦,来自于违背真实的意愿。我对未来的憧憬是出现在某个大学里,戴着四方帽。但因为现实的客观原因,十六岁的我,单方面独断做选择,上中专。

我郁郁寡欢。

有一次,有个同学突然对我说,你要学会生活。

我问,什么是生活?我每天去教室上课,到饭堂吃饭,回寝室睡觉,不就在生活吗?

同学听了,摇摇头,接着说,既然我们每个人被父母生下来,现在唯一要做的是好好活下去。

我第一次,对“生活”两个字,有了除日常作息之外的理解。“生活,生下来,活下去。”

好吧,我能够活下去,不消失于这个世界,就是对父母的尊重和孝顺。我做到就好。

“活下去”,但我不开心,不快乐,不满足。我觉得自己仿佛只有躯壳,只有肉体的形式,而缺乏精神内容的装置。

痛苦,日日夜夜纠缠我,不休。

十几年过去,等到自己学习心理学,听许多人讲他们的命运故事。我才深切体感到,人不仅需要活下去,更是要通过成长的蜕变,让自己的生命真正地活出来:活出生命的精彩,活出灵魂的芬芳。

我们每个人,无论外在环境怎样,物质条件怎样,遇上怎样的困境,只要心存着爱、信任和希望,谁都有“活出来”的权利和自由。

深深地祝福,世界上的每一个人!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