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阅读笔记第三回第一篇(总十)
第三回 托内兄如海荐西宾 接外孙贾母惜孤女
第三回小说中的关键人物都出现了,林妹妹要进贾府,贾母,王熙凤,贾宝玉要出场。
第一部分 林如海的修养
贾雨村得知自己在复旧员之列,多年蛰伏,终于得来此机缘,贾雨村自是万分珍惜。先是确认事件真伪,再是采纳冷子兴的建议——去找林如海,表明心意 。
林如海答应为其写荐书时,贾雨村还忙不失地打听内兄官居何职。此段话表面上看确实唐突,但作者安排贾雨村问这样一句话,其目的是为突出贾雨村对此事的在意。
因为此前他已经丢了一次官帽,再反官场时,如果所托非人,多年的蛰伏,岂不前功尽弃。因为机缘难得,所以他宁可多烦一句,以显示他对此事的重视。
林如海出自官宦世家,也是书香门第。用俗话说 ,他是一个既见过世面,又知书达理的人。贾雨村是林妹妹的老师,原则上林妹妹去贾府,林如海只要正常支付贾雨村工资就可以,不必为他再谋职位。但林如海是一个喜欢读书之人的人,再加上贾雨村是女儿的恩师,帮他谋职位,一方面是林如海做人的准则——好助人,另一方面是代女儿报恩。
作者在写林海的修养上,用了这样的句子,“思蒙教训之恩 ”“费用之列,不劳尊兄多虑”“修下荐书一封,托内兄周全协佐 ,方可尽弟之鄙诚。”
论身份林如海完全无需对贾雨村称哥 ,但因其人有修养,所以尊称其哥,对于自身身份地位一概不提。
林如海表示愿尽鄙诚,只是因为对小女有教训之恩,报恩为其谋职 ,上京之路的费用 ,也不需要贾雨村多虑。如此为他着想 ,可谓周到、贴心。
林如海在小说中出场不多,作者用短短数字,就把一个修养与胸襟都不一般的林如海呈现在了读者面前。
今日所思:
在写作课中,老师经常说重要的、关键的知识点要 ,避免长篇大论,可以借用他人之口、之眼去表达出来。曹雪芹在写红楼梦时,让我们感受到,能从别人的角度去看待一件事情,才是真正的宽容。每每读红楼梦,这样的感受只会越来越浓。
蒋勋说,文字中有一种写法,文学中有一种写法叫做全知,观点是指作者不是从自己的主观立场 ,去写而是从我的眼中写你,从你的眼中写他,从他的眼中写我。用某一个角色观照另一个角色,作者要化身成千千万万的人,再通过这些人的眼睛来看世界。
作者写林黛玉写的诗是林黛玉的个性,薛宝钗的诗呈现的是薛宝钗的个性。作者根本没有自我。我们活在人间,对所有事情的判断都带有某种,主观色彩,可是曹雪芹常常让我们感受到,能从别人的角度去看待一件事情,才是真正的宽容。
看到这段文字想到 。 想到这几年特别火的公众号文章 。很多公众号文章 ,给人的感觉就是主观上,“我”要给你一个答案,答案是“我”预谋的 ,从你点开阅读的时候,“我”就是为了让你接受我的观点 ,“我”知道你的痛点在哪,也知道你会在什么地方感动,在什么地方落泪。所以,“我”所有的文字,都是为了让你感动而写的。
想到柴静在采访卢安克的节目中,卢安克说的一段话 。
“目的是好的,但是是空的。”
“空的?”
“空的,做不了的。如果是有了目的,故意去做什么了,没有用的,没有效果,那是假的。”
“你是说这样影响不到别人?”
“这个很奇怪,想影响别人,反而影响不到。因为他们会感觉到这是为了影响他们,他们才不接受。”
是的,当我们想影响别人的时候,目的就是空的。好的作品不会让你先看到目的,它只是呈现,作品的好坏,作品中传递的思想均由读者自行解读。它先是允许了各种可能性的存在,所以,它才能长存于世。《红楼梦》就是如此!
悠然
2018年1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