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昵称】芜里雾
【书名】《写作吧,你值得被看见》
【阅读内容】P75-93
【三个问题】
1、 语言从文化而来,请举出一个体现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例子、并说明体现了什么?
“听话”这个词,是我们特有的词汇,这是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普遍要求。这个词汇体现了中国父母的绝对权威,中国的孩子,必须要完全服从于父母,才会被认为是好孩子。
但同时,这也体现了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中的短板。我们过分强调让孩子听话,因此我们的孩子常常不懂得思辨、不敢质疑权威,这也是中国人很少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之一。而犹太人的教育,就与我们完全相反。他们鼓励孩子多提问、多质疑、多尝试,因此,只占全世界人口0.2%的犹太人,却获得了全世界23%的诺贝尔奖。
2、 请仿照“贫而不穷”、“富而不贵”、“失而不败”,练习拆开常用的词语,并说明使用场景?
“赢而不得”
中国式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倾向于用父母的权威压迫孩子,让孩子不敢不顺从。这时候,看起来似乎是父母赢了,但实际上,却失去了孩子的尊重和信任,可谓是“赢而不得”。
3、 万物均有联结,请举出一个讲离别的例子(不限于诗歌、散文)?
我不愿送人,亦不愿人送我。对于自己真正舍不得离开的人,离别的一刹那像是开刀,凡是开刀的场合照例是应该先用麻醉剂,使病人在迷蒙中度过那场痛苦,所以离别的苦痛最好避免。
——梁实秋《送行》
用离别和开刀联结,让人感到耳目一新,又鲜血淋漓。一个抽象的离别场景,就在脑海中变得具体起来了。接着,梁实秋先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开刀毕竟太过痛苦,需要先使用麻醉剂,因此,离别也无需特意送别。
在《联结力》这一章节里,作者提到的“用物理写人情”,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原文金句】
1、一个词汇就是一个文化的密码,娴熟或能使用一个新的词汇,就表示自己的大脑里又构建了一条神经网络。
2、练习拆开常用的词语,能帮我们在日常中见非常,在平凡中见不凡!
3、词汇是文化的活化石,了解的词汇愈多,愈能活化你的大脑,会让你更聪明,也更能理解这个世界。
4、“创意”是一种联结,就是“不用A讲A,必须用B讲A”。
【今日读书感悟和收获】
阅读了今天的章节后,我深感自己词汇量和素材积累之匮乏。那些有名的作家们,之所以能够写出令人回味的经典作品,是因为他们有着大量的语言和素材积累。
知名作家路遥,他在写出《平凡的世界》之前,曾翻阅了10年间所有的《人民日报》、《参考消费》等报纸,翻到自己的指纹都磨没了。他为了写下这部百万字的巨著,还亲自到煤矿等地体验生活,希望用文字还原那个时代最真实的生活。
与路遥相比,我们今天的写作条件实在是便利多了,随手在网上就能搜索到的各种素材,给我们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如果这时候我们还是写不好文章,那似乎就只有一个原因:自己不够努力。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要加大阅读量,不仅是书本的阅读,还要阅读各大平台上的优秀文章,比如今日头条的青云文等,从中吸取写作技巧,不断提升自己。弘丹老师在课程中讲过的素材积累的方法,也要实打实地运用起来。
作家马伯庸曾说,“走出舒适区的目的不是找罪受,而是找到一个你之前从来不知道的更舒适区域。 ”与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