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不明事理的人别说教会了,她甚至不能容忍你明事理。
在她要维护她想要维护的事物面前,她会拼尽全力不容忍你明事理。或打或骂或诉情,总之,你不能相信所谓的事理,你不能相信自己的判断,你甚至不能相信你自己的感受,你得相信她。
在她面前,你没有你,你也无所谓,但你一定要相信她表现的和说的,这是必须的。
人性善恶难辨,同情心再强烈也不见得证明她是个真正的好人。或许,这世间从来没有真正的好人。所谓好人坏人,都只是人们传输出来的希望世间多一分善意的工具。其实,这时间根本没有“善恶”,只是人们希望得到更多的善待。或者,人们希望利用人性。
这世间根本没有善恶,只有知道和无知。做了不好的事情和做了好的事情。善恶只是存在于象征意义上的形式,真正能附着从而显像化的,是存在的“知道”和“做了好的事情”。
善恶如果不显像化,终究是人们拿来利用或者约束人性之恶的滤镜,漂浮不定的象征意义,根本没有讨论的价值。
因此,不要被滤镜蒙蔽,才是人真正要辨认的。滤镜会与情绪、感情紧密联接,来感化世人,蒙蔽人类的心智。滤镜不可能不存在,就如同人类不可能没有感情和情绪。
相比较感情和情绪,心情倒真的是中立而客观。
善恶必须附着在显像化的事实上,无知是原罪,知是善,做了坏的事情是原罪,做了好的事情是善。善恶不需要有那么多的象征意义,不需要有那么多的背后隐喻。
什么是“做了好的事情”,推动事物发展、繁荣、壮大。什么是“做了坏的事情”,限制事物发展,甚至破坏事物自然昌盛的发现规律,一律破坏事物本身特性。
至于特例和奇迹,比如一个人分明在无知地破坏事物,却促成了事物的另一种繁荣和昌盛。这种的话,善恶不好辨别。事物也一定经历了不可估量的磨难和痛苦。因此,如果事物有灵魂的话,得问事物自己是否愿意原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