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将至,这个冬天就在海南过吧!
在去海南过冬之前,先来到南宁。这几天天气睛朗。在老同学赵华成的陪同下,我们去了崇左境内的德天瀑布和花山岩画。
德天瀑布
从南宁到大新县的徳天大瀑布有三个多小时的车程。出了南宁到崇左境内时,路两旁显现出来驼峰状的石峰群落。有的驼峰是独立的,陡峭嶙峋,也有的是几座连接在一起的,更多的是绵延成片的。它们看似虽小,长不过十几米,高不过的二三十米,但它们都是垂直的悬崖绝壁,也许只有攀岩高手才能到达顶峰。大片的芒果树和香蕉树点缀其间,山花映衬,错落有致,峰回路转,涓流婉蜒。这些盆景一样的东西是广西独有的喀斯特地貌景观,成为广西天然的坐标,让人有行走于山水画廊中的真切感觉。
进入大新县硕龙镇德天村时,一条清澈的河水跃入眼帘。中午12点多了,前面不远处就是徳天大瀑布。在进入这个神往已久的跨国大瀑布之前,先品尝一下当地有名的青竹鱼。
进入一家渔庄,我们点了一道清炖青竹鱼,一道老腊肉炒西芹,一道清炒龙须菜和一道老鸭汤。饭前先喝碗老鸭汤。老鸭汤里加入黄芪等药材,开胃健脾。鱼是门前归春河里捞起的青竹鱼,鱼很肥,足足有两斤半左右。归春河清澈纯净,这青竹鱼鲜嫩入味,着实让我多吃了几杯酒。广西的腊肉不同于西南和陕南等地的腊肉,既不发黑却也不是太咸,加上西芹的点缀,这道菜深受小波的喜爱。龙须菜是当地的野菜,这种菜的须子很长,爽口耐嚼。店老板介绍说,熬夜的人多吃了有好处,有补肾益气的保健作用。
酒足饭饱之后,接下来开始观赏眼前的风景。
我们沿着归春河逆流而上。归春河是一条南北走向的河流,水流较缓,两岸的风景也是各有不同。河这边植物茂盛,密集的香蕉树掩映着通往瀑布的通道。河对岸山势起伏,一条裸露的小道蜿蜒盘旋而上。不时出现骑着摩托车戴着绿色头盔的村民,行驶在山间小道上。在山下低凹处散落着一座座袖珍般的小楼。说它袖珍却是因为都是高三四层或者更高一些的楼房,这些建筑很瘦小,目测一下最多不过四五米左右的宽度,很像抗战期间鬼子的炮楼。恍惚之间才发现对面是邻国越南。
沿着归春河拾级而上,河流越来越宽阔,在河的上游尽头顶端,挂在青翠山崖间的瀑布群景观显现出来。归春河是左江的支流,也是中越边境的国界河。我原以为会听到响彻山谷的轰隆声时才会看到大瀑布。这是我对所有瀑布的印象。而且几乎所有的瀑布下方都是深潭,让人可望而不可及的。
下了缓坡后,十几艘小竹筏在河边等待着游客。我们穿上救生衣坐上了竹筏。坐竹筏观赏瀑布也是头一次。摇橹的船工划着竹筏向着瀑布方向逐渐移动。河面上有几艘越南渔船在穿梭其间,船上摆放着各种各样的水果,向竹筏上的中国游客兜售。脚踏清水,头顶蓝天,面前是碧水涌动,此刻我已经融入到水的世界里,屏住呼吸观赏着天空中飘来的水幕丽影。
仰望蓝天,只见滔滔河水从天而降,水花翻滚,波光潋滟,河面清澄平静。瀑布群宽如弯月,略呈弧形,像是一幅巨型的扇面水墨山水画,独具匠心,气势恢宏。那挂在河流尽头的位置恰是正在放映的水幕电影,画面上是宛如一幕奔腾而来的潮涌,让人目不暇接,产生一种虚无缥缈和梦幻的感觉。一座瀑布倾尽而下的水流却成就了归春河,无法想象它那巨大的水流量和正在逐渐延伸出来的瀑布群。当竹筏更加接近瀑布群时,水花飞溅出来,透过飘渺的水雾,瀑布从不同的角度飞跃成三级跌落,一泻而下,宽度大约有一百多米,垂直高度也至少是六十多米,有一种静止的感觉。挂在天边的水流,隐形于参天古树之间,迂回于花草掩映之下,石破天惊,浩浩荡荡。这还不是瀑布的全部。瀑布群的左侧位置也出现了一个独立的小瀑布,它貌似大瀑布家族中的一员,与大瀑布亲密相连,但又若即若离。这是越南的板约瀑布,与中国的德天瀑布有机地结合起来,至少宽度也在二百米左右,两个瀑布一大一小,别具一格,蔚为壮观。据摇橹的船工介绍,雨季时两瀑布可融为一体,更显得气势磅礴。中越两国的边境线将这两个瀑布分开,这真是造物主的神奇力量的所在。
在我看来,德天瀑布的宽度和落差在国内都是最大的瀑布群之一,但它却又是另类的。我见惯了如雷霆万均一般的瀑布,即使是再小也是很男人的。徳天大瀑布再大,它也是很有女人味的。大家闺秀般的姿态,在水一方,亭亭玉立,恍如一位深藏在水边的西施,即使是风雅的君子,也不能不为之动情。缘由这样的感觉,是她的纯洁无暇的品质。奔流飞泻却没有半点瑕疵,水流如柱却不动声色,涌动的河流却平静如水,激起的浪花却汇入河中,河中不见旋涡咆哮,清澈见底的河水依然是缓慢向下游蔓延开来。
花山岩画
由崇左南去宁明花山岩画的路上,我处在无比兴奋的状态中。中国岩画分为南北两个系统。我曾参观过嘉峪关的黑山岩画、日土岩画、贺兰山岩画和肃北大黑沟等岩画。这些岩画都分布于西北地区,属于北系岩画。北系以阴山、黑山和阿尔泰山等为主,大都是刻制的,刻制又包括磨制、敲凿与线刻。北系岩画制作时间跨度很大,最早的大约在新石器时代,最晚的在元代。南系岩画除广西左江流域,还有四川、云南、贵州、福建等地。南系岩画大都以红色涂绘,颜料是以赤铁矿粉调合牛血等而成的。我见惯了北方刻在深褐色岩石上的岩画,马上要一睹红色的花山岩画时,我的想象空间在不知不觉中变幻着色彩。花山岩画于2016年7月15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成为中国第49处和第50处世界遗产。花山岩画申遗成功填补了中国岩画类世界遗产项目的空白。
早上9点多赶到宁明县花山景区的码头上。因为是旅游淡季,等候参观的人稀稀拉拉的。身着壮族服装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再等一会儿,要凑齐一船人才能出发。看岩画要乘船,这更激发了我的兴趣。等到10点多,终于凑齐了一船游人。游船顺着明江逆水而上,向着花山岩画方向徐徐前行。明江呈东西走向,南北宽约八九十米,绵延三百多公里。流经上思县、宁明县和龙州县入左江,是左江最大的支流。大约是前几天下雨的缘故,明江的水是浑浊的。两岸山水相连,峰峦耸峙。沿途遇到一些险滩和奇特的风景,导游也会讲解一下。明江有小漓江之称,虽说比不上漓江的山水风光,但还是有很多奇特的自然景观。游船在行进途中,在明江南侧的陡崖上只见开凿了许多崖洞,我以为是悬棺呢,但导游却说与悬棺有区别。原来这是古代的一种崖洞葬,专门是用来葬人凿开的崖洞。人死后家人将死者装进棺材后,想尽办法将棺木放入崖洞里。崖洞凿得很大,里边可以放许多棺木。后来,崖洞葬习俗又神秘消失,由于没有文字记载,崖洞葬留给后人的是一个个无法解开的谜团。
游船大约行驶了一个多小时,过了元宝滩,花山呈南北走向横亘在游人面前。花山的风貌明显不同,除了山势陡峭外,山体完全是由岩石构成。游船逐渐靠近花山,山上隐隐约约出现色彩艳丽的图案。船停靠在码头上,游客们从码头来到栈道上。为了方便游客参观岩画,沿着花山专门架起了一排木制的栈道。花山崖画主要分布在左江流域的宁明、龙州、崇左等壮族聚居的地区。如今在保留的60多处崖画中,延绵数十里,其中以宁明花山崖画规模最大,统称为花山崖画廊。岩画绘制年代可追溯到战国至东汉时期,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栈道下面是一条不规则的乱石岗,紧邻着滔滔江水,悬崖峭壁上分布着密密麻麻的岩画,高低不一。只能仰望着观赏,徒手是无法攀爬上去的。其实在船上用望远镜观看是最佳的选择。大部分岩画仰头视角是看不到的。崖画低处临江六七米,最高处距离江面大约有七八十米,其左右宽幅一百四五十米。在凹凸不平的山崖上,千余个褚红色祼体人像和一些动物器具惟妙惟肖地展示出来。这大约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岩画群。画面绝大部份都是人物,而且基本上是一种姿势,双手向上伸张,双脚向下叉开,似乎是一种舞蹈动作。岩画人像的特点是结构简单,没有细节刻画,大都不画五官在这些粗制的图形中,却能描绘出生动的人物形象,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画面中还有一些形体高大,腰佩环首刀的部落首领,夸张的表现手法充满着原始的英雄主义倾向。岩画中的动物形象尤为生动,主要是狗,皆侧面,作小跑状。器物图像主要有刀、剑、铜鼓、铜锣、铜羊角等。刀剑一般佩带在人像腰部。岩画大都出现在江水拐弯的悬崖峭壁上。古时候水患是左江沿岸最大的自然灾害,作画镇水,是先民对泛滥的水患所釆取的一种手段。再往前走,大片的岩画让人惊叹。有些岩画表现了人们祭祀以及生产生活的场面。
我回到船上用望远镜看到一副男女交媾图。两人相拥着,男性较高,头上有三叉形头饰,胯下可见生殖器;女性稍矮,头有垂状短辫,腹部隆起疑似怀孕状态。在这充满生殖崇拜的时代里,人类的繁衍生息一刻也不能停止。这山岩上的色彩是一致的。与北系岩画所不同的是,色彩使岩画获得了无限的激情和梦想,更具有一定的敬畏感和神秘感。陡峭的岩壁和一团团火焰般的岩画,再加上江水的流动,让人感觉在穿越历史。
花山始终笼罩在一种神秘的色彩中。尽管我已经知道先辈们可以登梯作画,可以吊绳蜘蛛人作画,也可以徒手攀岩作画,在高耸险峻的崖壁上尽情发挥着他们的想象力。他们绘画的原料为赤铁矿粉,当然也会有各种植物的凝胶物质。可以肯定的是,先人们崇尚自然,而且已经形成了较高的美学理念。在他们的世界里,不仅仅是生活的常态,美的元素一直都在延续着。
即使是我离开了花山,仍然在为花山岩画的神奇所在而感到不解,沉浸在一种兴奋的状态中,似乎是种种谜团一直都没有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