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器晚成

2025年6月3日 星期二 阴雨

千里黄云翻滚,北风卷起漫天雪花如纷飞的碎玉,寒风中雁影伶仃——高适送别董庭兰于这苍茫天地间,字句间却尽是火焰般的激励:“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些铿锵之语既是赠给知己的慰勉,何尝不是诗人对自身前程的深沉期许?彼时高适已四十四岁,人生半途,却依旧前途未卜,如同那风雪中迷途的孤雁。

高适的早年,也曾有过裘马轻狂的快意岁月。可命运却在他中年之际投下浓重的阴影,人生仿佛步入窄巷,失意与困顿如影随形。他不得不典当裘衣换米粮,甚至需要朋友接济才能维持生计。然而他未曾沉沦。那梁宋大地的古道上,他纵马行走,边塞的风沙磨砺了筋骨,更在他胸中蓄积着雄浑悲壮的诗情;夜深孤灯下,他读史书,研兵策,纸上字句浸润着无声的酝酿。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这诗句不仅刻画出边关将士的苍凉风骨,也映照出高适蛰伏半生时内心的自勉与沉潜。这沉潜并非懈怠,而是生命在漫长严冬里默默积聚着能量,等待春天绽放的契机。

人生行至五十岁,这本该是所谓“知天命”的安稳时节。高适却迎来了生命轨迹骤然转折。安史之乱的惊雷震碎了大唐的盛世迷梦,亦震醒了高适心中久蛰的壮怀。他毅然追随名将哥舒翰,提剑奔赴潼关前线。当潼关失守,哥舒翰被俘,高适却以孤忠与胆识,穿越烽火与狼烟,历尽艰险奔赴肃宗行军驻地,其忠勇与见识令肃宗动容。他献策平定永王李璘叛乱,后来更亲自领兵解睢阳之围——文人提剑,竟能运筹帷幄于沙场,终于完成了一介书生向统帅的惊人蜕变。

此后他的政治智慧与军事才能如明珠拂尘,终被时代所识。他官至淮南节度使、剑南节度使,最终以刑部侍郎之职封渤海县侯,食邑七百户。史书郑重写下:“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这“达”字背后,是半生沉浮后终于被历史认知的卓绝价值。

功成名就之后,高适始终未曾忘却自己灵魂深处的诗人身份。他的诗笔饱蘸金戈铁马的悲壮:“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他的剑锋指向处,皆是为家国山河的守护。他将文人风骨与武将豪情在时代熔炉中锻造成一种独特的精神标本,成为盛唐气象最为深沉有力的注脚。

即便位极人臣,高适内心眷恋的仍是梁宋大地上那个纵马高歌的诗人身影。临终前他留下遗嘱,散尽家财,只求以一袭布衣安然下葬——仿佛在生命尽头,他重新拥抱了那个未经世事雕琢的少年自己。这令人动容的回归,使他的生命完成了一个澄澈的圆环。

《长安三万里》选中高适为主角,正因其命运轨迹映照出生命之河的深邃回响。他半生困顿,却始终在风尘中打磨心志;大器晚成,并非天赋姗姗来迟,而是命运对他持久信念与默默坚持的最终首肯。他的一生仿佛在昭示:人生之长跑,比的并非起步的迅疾,而恰是那穿越漫长寒夜而不灭心中之火的韧力。

高适用其一生为“大器晚成”作了最雄浑的诠释。生命之树并不总在春日开花,有些根须需要深深扎入时光的冻土,在寂寞的深处汲取养分——当寒冬风雪终于过去,那深埋的生机终将破土而出,在属于它的季节里,舒展成一片挺拔的浓荫。这迟来的绽放,是时光对沉潜者最郑重的加冕,其光彩足以辉映历史长河。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高适,字达夫,渤海蓨人,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朝中期名臣。 高适入仕后曾任刑部侍郎,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
    萤火张阅读 920评论 0 4
  • 一、中原焦点团队杜冰冰焦点初15期坚持分享第2192天 二、坚持读书分享第2113天,今天分享《故事力》 追光奋进...
    做一束暖暖的光阅读 31评论 0 0
  • 寒蝉赋并序。昔人称鷄有五德。而作者赋焉。至於寒蝉。才齐其美。独未之思而莫斯述。夫头上有緌。则其文也。含气饮露。则其...
    艺术融媒阅读 49评论 0 0
  • (原创)艰难中的颂赞 标签:心灵的诗篇;压力与赞美;绝境中感恩 “我们......遭遇苦难,被压太重,力不能胜...
    与真理约会阅读 36评论 0 0
  • 彩妆诗篇:在肌肤上绘制流动的星图 一、底妆:液态晨曦在毛孔间的渗透仪式 梳妆台的玻璃映着五点半的天光,粉底液泵头压...
    繁华三千不过云烟阅读 42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