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宾王7岁时以一首《咏鹅》,被称为神童。北宋时的宰相寇准小时候也很有才华,写下了一首经典的诗歌《咏华山》: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这首诗不用什么华丽的词藻,语言精当,气象阔大,寥寥数语就写出了华山的高大雄伟,气势非凡。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寇准小时候读书很用功,观察能力强。他七岁那年的春天,父亲带领他登华山,当他们登到华山高处极目远眺之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让小寇准心旷神怡,诗兴大发,于是写下《咏华山》。另一种说法是,寇准小时候,其父大宴宾客,客人请小寇准以附近华山为题,作《咏华山》诗,寇准踱步思索,到第三步便随口吟出这首五言绝句《咏华山》。
不管何种说法,都说明寇准从小就不一般。诗以言志,这首诗也表达了寇准的内心追求,不甘人下的远大抱负。天赋加上勤奋,寇准长大后登上了宰相之位。位高权重,风光无限的他,有些得意,变得奢侈无度。据《宋史·寇准传》中描述:“(寇)准少年富贵,性豪侈,喜剧饮,每宴宾客,多阖扉脱骖。家未尝油灯,虽庖所在,必然炬烛。”在那个普遍用小油灯照明的时代,寇准的厨房都用巨大的烛火照明,可想而知有多奢侈。
寇准平时还喜欢大摆宴席,宴席上还要有歌舞作伴。有一次,他请了一位美貌的女子来家中唱歌,此女唱得很不错,寇准开心地赏赐了她一匹绫缎。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应该是不错的赏赐了,可是这个歌女却不开心,一副苦瓜脸,觉得赏赐不够分量,太少了。
当时寇准的身边有个名叫蒨桃的侍妾,出身贫寒,看这个歌女的模样,很是气愤,对寇准的做法也很愤慨,于是她写了首诗给寇准。
《呈寇公》
一曲清歌一束绫,美人犹自意嫌轻。
不知织女荧窗下,几度抛梭织得成!
这首诗的意思很明显,歌女唱了一首歌就能得到一匹绫缎,却还嫌弃赏赐太轻,可知,织女一年四季要在幽暗的窗下,抛多少次梭才能织成一匹绫缎!这首诗很容易让人感受到侍妾的情绪,一是对歌女不知足的谴责,二是同情踏踏实实,辛辛苦苦谋生的织女,三是劝说,甚至指责寇准,对他的奢侈很心痛。
寇准读后,不禁感到惭愧,也为侍妾的节俭感动。侍妾的话很有道理,一匹绫缎,当思来之不易。一个敢说真话的侍妾,也肯定是对自己好。从此,寇准有所收敛,慢慢地改掉了奢侈无度的坏习惯。宋寇准出入为相三十年,不营私第,“无地起楼台相公”就是对他的美誉。
作为一名宰相,能听得进侍妾的劝说,也是很有肚量的,可见他为官多年,深受老百姓爱戴,并不稀奇。当然,蒨桃作为一名侍妾,选择这样的方式进言,比当面指出更让人容易接受,让人很佩服,不仅有胆量,也有智谋,和赤诚之心。在古代,侍妾的地位要低于妻子很多,但也是身边的女人。一个男人身边有这样的女人,也是一种福气啊!